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丹巴锅庄舞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杨全富

山村的夜仿佛来得更早一点,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那一丝暮色便悄悄地降临在山村之中。此时,在藏家门外的空地上,好客的主人在大地的中央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旁放置一张条桌,上边摆放着一坛飘着浓香酒味的咂酒,里面插着几支一米有余的麻杆。这时候,素有嗜酒如命、嗜舞成性称谓的嘉绒藏家人分成男女两队手拉着手在篝火旁排成圈且歌且舞,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

锅庄舞由来已久,从舞蹈的动作及围着篝火而舞可以看出,与藏族人家的锅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候,人们在劳作之余,都要围着锅庄席地而坐。嘉绒人嗜酒,因此,每一个夜晚都要围着锅庄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喝上几口青稞酒才能解乏入眠。酒酣之后,唱起古老的歌谣。再后来,人们站起来,手牵着手围着锅庄且歌且舞,舞步热情奔放、唱腔行云流水,这就是家庭锅庄舞的雏形,嘉绒藏族人称这种舞蹈为“达尔尕”。后来,人们不再满足于在锅庄房内舞蹈,于是将这种舞蹈形式移到了室外。只是,这燃烧篝火的习俗没有改变。每一次跳锅庄舞时,人们都要在场地中央燃上熊熊的篝火。人们围着篝火,用歌舞的形式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激动之情,用“达尔尕”来传递相互间的感情及信息。

(清)同治十三年(1887)的《章谷屯志略》中就载:“每逢喜庆辄跳锅庄,自七八人至一二百人,无分男女,附肩联臂绕径而歌,所歌者数十百种,首尾有定局,其中所歌在人变换之巧拙,其语有颂扬者,有言日月星辰者,有论阴晴风雨者,有念稼穑之艰难者,有谓织衽之辛勤者……有男女相爱悦者,有互相赠答者,有互相讥讪者……”

该志记述的与嘉绒锅庄表演形式、内容十分贴切,足见当时嘉绒锅庄的内容丰富、曲调之多是任何一个舞种所不能比拟的。从这段文字描述中可以知道,嘉绒锅舞的歌词内容主要包括嘉绒藏族的生息发展、历史上的各种征战、区域版图的变迁以至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播秋收的时间、生儿育女的贺喜、男女之间的调情、修房造物的欢庆等等。

在丹巴嘉绒藏族聚居区内,人们将嘉绒锅庄分为“达尔尕底”(大锅庄)和“达尔尕瑟”(小锅庄)两种。

“达尔尕底”属于礼仪性和颂扬性舞蹈,主要在迎送达官显贵、活佛高僧、重大节会时表演。表演时整个舞蹈场面人多,气势壮阔。表演的过程中,首先由僧人焚香进场,或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致颂词后,男女舞队按班辈而立,随着手拿串铃的领舞者,先歌后舞,随着歌唱的节拍,顺圈而舞。在舞蹈中,根据歌词的内容,先跳一段颂扬喜庆的舞,然后跳颂扬土司头人、达官显贵以及祝贺寺院官寨、房屋修建落成的舞蹈,然后在祝吉祥如意的舞蹈中结束。

“达尔尕瑟”是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结晶。“达尔尕瑟”最能充分体现藏族人民的真实感情,舞蹈的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家乡风光,花鸟艺术形象等内容为主。小锅庄热情奔放,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喜悦之情,因而其唱腔曲调多体现在轻松明快方面。表演时,歌词与舞蹈为间接的关系,但也有直接的联系。例如《莫雅切桶》(孔雀戏水)在舞蹈中就有大量的模拟孔雀嬉水的动作。

“达尔尕瑟”表演时,由于没有封建礼仪的束缚(小锅庄一般在没有尊者长辈在场时表演),因而青年男女尽情地欢跳,如锅庄《玛嘎沙杜亚沙杜》(换还是不换),唱词以对答的形式为主,诙谐幽默、即兴编撰,歌者乐陶陶,舞者更是乐陶陶。因此,在跳“达尔尕瑟”锅庄时,常常通宵达旦而舞。

在锅庄舞开始之前,也有一段仪式,主要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完成。他走到篝火旁,拿起水桶上的柏树枝,往水桶里蘸了蘸向四方撒去,口里念念有词,主要是对山神的颂扬,感谢他们使家乡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接着由一位深谙嘉绒礼仪的人士端着茶盘,茶盘的一端上放着一串铃铛,当地人俗称串铃。串铃主要由一根条状的皮带构成,上面穿上二十余颗铃铛,这是锅庄队男领队所用的道具。

茶盘的另一端上还放置有一根毛巾,主要是女舞者中领队所用的。当锅庄舞的歌声开始时,端着茶盘的人就要随着舞蹈歌声的节奏,在舞蹈者的正中央屈膝而舞,脚步动作与男女舞者领队相似。当一曲歌罢,这人快步上前,在男舞者领队前转几个圆圈,然后屈膝将手中的茶盘端到男舞者领队面前。

这时,男领队将茶盘中的串铃拿起来,放在手中,开始自己的舞蹈。这个人再将茶盘以同样地动作送到女舞者领队的手里。至此,整个锅庄舞才正式开始。整首歌曲分上下两段,每段舞歌词都一样,反复唱诵,虽然歌词重复累赘,然而在舞蹈中唱腔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滔天巨浪,脚步也张弛有度,或天马行空,或龙蟠虎跃,因此你在跳舞的过程中绝不会感到无味,反而觉得激情澎湃,其乐无穷。一曲舞罢,男女老少都会走到酒坛前就着麦秆喝上一口杂酒。


  • 上一篇:离八寺官司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