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甘孜州建州70周年成就新闻发布会之社会事业篇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图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70年砥砺前行,70年日新月异;70年峥嵘岁月,70年春华秋实。州委、州政府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点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局部突破向整体推进,让不均衡向渐均衡转变,让低水平向高质量跃升,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让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图景正在甘孜大地上绘就。

时代洪流滚滚,社会进步一日千里,民生大网日渐织密,甘孜人前所未有地享受着“幸福提速”。

“甘孜未来高度” 科技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70年,我州交出了两张令人满意的科教事业成绩单。

一张是,在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构建起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广覆盖、保基本”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31%,学龄儿童入学率99.78%,初中学生入学率98.7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13%。

另一张是,截至2019年末,全州仅农牧科技人员就达2304人,其中:高级职称173人,中级职称293人;独立科研机构5个,职工305人;各项科研成果278个,高科技实现零突破,农业科技结出硕果。

驻足回眸来时路,一路收获一路歌。要知道,甘孜州建州初期,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一组数据、一个实例即可说明:1950年,全州各类学校43所,在校生3227人,专任教师112人。科技发展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当时虽然在康定设立了一个农业改进所,在道孚八美办了一个垦牧场,但两个单位仅有几名技术人员,无任何实验设备,更谈不上任何科研成果。

曾经,对于困难家庭子女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子女来说,“有书读”已是奢望,若要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读好书”,简直称得上天方夜谭般的臆想,因贫因病、因困因故辍学的孩子屡见不鲜。而农业生产基本上也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阶段,畜牧业生产同样滞后,草场退化、“三害”横行,大批牲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普遍。

这是时代的痛点、社会的热点、甘孜的难点,当然就是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事业发展的重点。

“上学难”困局要破解,贫困代际传递需阻断,我州锚定教育事业大刀阔斧的改革、久久为功的扶持,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同时,也认识到这或将决定“甘孜未来的高度”。

全州遂一以贯之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予以优先保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经费投入成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54亿元,同1950年相比,增加了803所学校、23.14万名在校生、1.36万名专任教师;学校占地面积已达63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增至316.1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则为162.6万平方米,学校成为各地“最美建筑”。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教学质量当然也不甘屈居于后,近年来稳步提升。2019年,高考、中考录取率分别达90.3%、96.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超过7000名学生通过就读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实现了稳定就业、个人家庭“双脱贫”。

“要钱要物不如要个线上科技干部”,海螺沟燕子沟镇南门关村菜农毛康寿的话,表达了广大农民对我州大力推动“科技扶贫在线”平台由衷的欢迎。

因为有了“基层线上报‘病情’,专家远程开‘处方’”,农民董德伟12.5亩的“试验田”里,无筋豆长得正旺,种植两季后每亩可增收2万多元。

始于2017年的在线技术咨询系统,用“云端”科学技术帮助我州农牧民开启致富之门,截至目前,实现成功“诊疗”服务57400次,及时解决群众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把优质农业、畜牧业科技服务送到“家门口”,传到“牛场上”,构建起“互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9个“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3.1万次。

从田间地头、远山牧场到视频教学、在线直播,跃迁的底气,来自我州科学技术事业的日益壮大。拥有“三个世界第一”且领跑国际天文科技的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在稻城县加紧建设;全州现已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青稞原种基地、涉藏地区最大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全省最大的青稞生产基地及四川青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4个面积1万亩,引进新品种13个,推广新技术23个,开发新产品11个,示范带动52个贫困村987户贫困户3636人增收,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获了“真金白银”。

“甘孜发展温度” 医卫社保共享民生红利

“现在我们的县城越建越漂亮,设施越来越齐全,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也很到位,老百姓一年比一年吃得好、穿得好、耍得好,我们硬是赶上了好时候!”巴塘县夏邛镇63岁的国家级非遗(弦子舞)传承人王扎西,一说到如今的好日子就乐得合不拢嘴,“大家手头宽裕了,跳弦子的时间多了,买弦胡的人也多了,自家作坊的收入比从前可观喽!”老人的话,折射出的是全州各县(市)不断攀升的民生温度。

在色达县然充乡达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贡松去年被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先后花费了高达21.5万元的医疗费用,经医保报销15.3万元、卫生扶贫基金救助5.2万元后,自己只支付了1万元,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克果乡泽西二村牧民尼黑同样深受扶贫兜底政策惠及,不仅申请到危房改造项目,还凭借草管员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有6千元的稳定收入。

“去年参加了培训,学会了好几道融合川粤特色的菜式,受到了不少外地游客的青睐,客栈的生意愈发红火,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康定市姑咱镇若吉村1号院(紫玉山庄)的厨师唐礼菊,谈及“空壳村”变成富裕村时感触颇深;对她和村民而言,一道新菜式的融合,是党委政府授人以渔,开展针对性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充实大家的“米袋子”,鼓起大家的“钱袋子”。

……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从百万甘孜儿女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涉“深水”啃“硬骨头”,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民惠民举措不断出台,社会事业的民生保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从“无能为力”到“有所为”再到“大有作为”,甘孜州建州至今,自上而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投入力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宽、解决问题更难、群众日子更幸福。

幸福,是越奏越强的健康强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州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2019年底的74.9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8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3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2001年以前仅有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公费医疗,到如今基本形成覆盖全州各类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最初的8000人扩大到目前的104.93万人,参保率达到98.93%,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总体报销水平达到90%左右。

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1950年康区仅有2个医疗机构(州医院、麻风病院)、普通病床15张、医务人员19人,到如今全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825家、医疗机构床位数5381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75人。

除旧布新,18个县(市)全部实现了乡乡有达标卫生院,1360个贫困村村村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此外,结合我州地广人稀、县域距离较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近来年,我州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5亿元,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进程,通过州远程医学中心及18个县医院远程医学分站点建设,实现省-州-县-乡镇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全州现已有60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累计开展远程会诊咨询服务5100余例,满足农牧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在不断叠加的关爱下,偏远农牧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渐成历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医疗服务量从2002年的113.48万人次提高到153.42万人次。

幸福,是越端越大的就业饭碗,是越织越密的社保网络。70年来,我州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建立州、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统筹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量,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送、开发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11664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实现贫困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

特别的牵挂,给特别的人——2015年以来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45人,困难人员就业1437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430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0533个,“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累计开发村草管员、巡河员、养路员等十大类公益岗位85699个,兜底安置生活最困难、就业能力低的贫困群众85669人次就业。

一个个暖心的政策,一张张舒心的笑脸,不断刷新着美好生活的内涵。民生连着民心,城市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29人增加到目前的9299人,农村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84人增加到目前的153103人;年资金投入量由最初的百余万元增长到5亿余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最初的80元/月、20.8元/月提高到590元/月、390元/月。

截至目前,全州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24万人,占到全州总人口的14.8%;今年1至7月已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5亿元,全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78265人,通过这项制度,“兜”住了最困难群体,“保”住了最基本生活,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不在小康路上掉队。

“甘孜赶超热度” 文化旅游产业后浪奔涌

旅游为先,文化铸魂,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建州70年,是甘孜文化旅游事业繁荣成长的70年。

四万五千颗红珊瑚珠熠熠生辉,红、白、绿、蓝、黄各色叠加交织,在长7.1米,宽5.68米的巨幅堆绣唐卡上,绣出一幅和谐家园的美丽图景.......

8月28日,德格县噶玛嘎孜画派非遗传承人伍金多吉率领7名画师历史两年创作的“建州70年献礼珊瑚堆绣唐卡”刚一亮相,便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收入了世界纪录名录。

这幅唐卡,正是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出的锦绣之花。

近年来,我州大力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据统计,全州目前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0处;成功申报“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4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遗项24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

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甘孜州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已从建州前的一无所有发展到位列四川省第一。

甘孜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矫健。70年间,我州文化艺术创作也不断推陈出新,承办省、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100余场,创作精品文艺作品5000余个,全州荣获国家级奖项文艺作品达100余件。剧目《康定情歌的故乡》在“首届世界文化开放发展大会”上获全球最高奖——“世界和平奖”。

文化,是历史精髓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全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全州现已建成文化馆19个、成立18支“格桑花”艺术团,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000场以上,“康定国际情歌节”、“丹巴嘉绒风情节”、“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已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这片拥有源远流长历史的土地,正彰显着自己的文化向心力;同时,产业发展正为文化繁荣提供着全新动力。

“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德格康巴文化产业博览园”“炉霍郎卡杰唐卡基地”“德格麦宿及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基地”先后建成,文旅融合效益渐显。《金山银山》《飞夺泸定桥》《康定情歌》优秀商演剧目打造完成,文化影响力日益扩散。

摸清家底,传统文化传承有了根脉。现如今,我州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1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2.2万农牧民就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15亿元。

得自然山水之胜,揽人文和合之美,拥康巴文化之楫,圆南方丝路之梦。

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富集,集中了全省50%未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且众多世界级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的“中国具有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

甘孜州如何用好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硬资源”?

多年来,一代代甘孜旅游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推进文旅融合,推进旅游产业从一纸空白到高速增长。

“全域资源、全面规划、全境打造、全民参与”——2011年,甘孜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

2016年2月,甘孜州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业迈上高速发展快车道;

2017年,海螺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结束我州无5A级景区的历史;

2019年,稻城县被命名为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州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当年全年接待游客3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接待人次突破三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

走过这条全域旅游跨越发展之路,圣洁甘孜正在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旅游业不仅是我州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产业富民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全州A级景区达到67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6个,3A景区50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涉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4232家,占全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总量的70%以上。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4元,助推2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摘帽,创建泸定县、乡城县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70年,文化事业前浪奔涌,旅游产业后浪磅礴,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溯风前行。


建州70周年 数读社会事业

民政

截至目前,全州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24万人,保障特困供养人员9072名,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78265人。

人社

促进11664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实现贫困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

医保

2019年,全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启动之初的8000人扩大到目前的104.93万人,参保率达到98.93%。

卫生健康

全州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2019年底的74.9岁。1950年全州仅2个医疗机构,现在,全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825家。

文广旅

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0处;建成了全涉藏地区最大的歌舞数据库,建成5所州县国有博物馆、80余个乡村微型博物馆。建成文化馆19个、图书馆19个、州农牧民演艺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25个、村文化活动室1360个。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82%和97.67%。全州A级景区达到67个。

教体

学校数从1950年的43所发展到目前的846所,在校生人数从1950的3227人发展到目前的23.47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从1950年的112人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人。

科技

截止2019年末,全州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78项。

见习记者 德央 整理




  • 上一篇: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 下一篇:推动甘孜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州委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