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藏戏是否源于“跳羌姆”

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09日

   ◎谢真元

   前面提及,不少学者认为,藏戏源于庆典活动中的“跳羌姆”。“跳羌姆”也称为“跳神”。其实,此时的“跳神”还相当原始、简单、朴拙,不可与后来藏传佛教寺庙的“跳神”同日而语。正如藏戏研究专家刘志群所说:“这实际上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滥觞。”[ 刘志群《藏戏与藏俗》第26页,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不可否认, “跳羌姆”已经具有了“装扮”质素。

   “装扮”是标志戏剧形成的十分重要的元素,戏剧可以没有舞蹈,可以没有歌唱,但却不能没有装扮。然而,有了装扮没有故事情节也同样不能称之为戏剧。确切地说,莲花生时代的“跳羌姆”只能算是藏传佛教最初的寺庙舞蹈,甚至还不能称为“傩戏”,只能称为“傩舞”,当然更不能称为藏族戏剧。

    有论者提出,8世纪修建的桑耶寺,在其壁画上反映它落成的欢庆场面中,有三个白面具藏戏队演出的画面,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样。据此可见,藏族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8世纪时已基本形成。

   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我们首先要问,桑耶寺壁画上戴白山羊面具的表演者,确定他们是在进行藏戏演出的依据是什么?至于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大体一致,只能说明白面具藏戏的形成,吸取了当年桑耶寺开光典礼表演的某些形式,特别是借鉴了白面具舞蹈的面具表演形式。

   其次,既是戏剧演出,为何在有关桑耶寺庆典的记载中均没有提及?根据其它各种祭仪和表演在藏族典籍中都有较详细记载来推断,戏剧这种新型的表演形式首次在西藏登场,一定会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在典籍中被遗漏不记载是不合情理的。

   尤其是《巴协》一书无记载,这是不可能的。《巴协》的作者巴·赛囊是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名臣,是藏族最初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就是说,他是桑耶寺建成后首批剃度出家的藏族僧人。桑耶寺的开光典礼他曾亲自参与,他不可能遗漏掉藏戏表演而不书写。[“桑耶寺建成后,由寂护和莲花生主持‘开光’,由寂护担任寺院的堪布,并有七名吐蕃贵族青年随同寂护出家,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称为‘七觉士’。”见《西藏佛教史略》,王辅仁编著,第26页。]

   再次,还有一个关于壁画内容的旁证,魏强在《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谈到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的壁画时提及,“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桑耶寺二楼上的桑耶寺建成开光大典上百艺歌舞图,宏大的歌舞场面,栩栩如生的竞技,描绘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魏强等《藏族宗教与文化》第23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壁画上戴白面具的演员是进行的说唱、舞蹈或技艺表演,而不是戏剧演出。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发祥地一样,我国戏剧美的最初踪影,可在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中寻找。原始歌舞从总体上开拓了人们的审美领域,而巫术礼仪中巫觋们装神弄鬼的扮演活动,则是拟态表演的先声。在古代,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往往是互相融合的。古人们便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走到了戏剧的大门之前。”[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述》第3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上一篇:糌粑飘香
  • 下一篇:《格萨尔王传》史诗中的人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