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贺先枣 邓明前 倪英
涛声不息的大渡河,日夜不停地朝大海奔去。红军长征途中留在大渡河畔的红色文化,也在积淀中朝人们的心灵深处浸润、延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担负了把珍贵历史资料、革命历史最新研究成果聚于一堂的历史职责,更担负起了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时代使命。
纪念碑
慕名前来瞻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参观者,只要登上馆前大门最后一步阶梯,那座以铁链抽象造型、高32.25米,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聂荣臻同志撰写碑文的红军纪念碑就印入眼帘。碑前,两尊威风凛凛的红军战士塑像,一下就把参观者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硝烟迷漫、艰难悲壮的岁月。
纪念碑前左右两侧,整齐竖立着11尊造型简洁,充满阳刚之气的勇士碑,这些碑象征着当年夺桥的22位勇士,寄托着人们无限地敬仰。无论是有名碑,还是无名碑,红军是他们共同的名字。红军永远是人们心中大无畏、不怕牺牲、顶天立地的英雄。默立碑前,对长征的缅怀,对红军的敬重油然而生。
1935年,走过泸定铁索桥的红军身影早已远去,象征红军魂和榜样力量的纪念碑、勇士碑离瞻仰者的心灵却是如此之近。
有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要给22位夺桥勇士立碑的人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当时得到了政委聂荣臻的赞同。时间追溯到1935年5月30日凌晨的泸定铁索桥上,当时,两位首长让杨成武带他俩去看桥。杨成武提上马灯走在前,脚穿草鞋,身穿旧军装的两位首长随之走上了泸定铁索。踏上桥面,铁索晃动,发出哐啷、哐啷响声。两位首长不时伸手触摸冰凉的铁索,大步走到西桥头。
他们询问了夺桥阵地天主教堂的位置,得知部队已经有序过桥,两位首长便折回桥中央。刘伯承接过杨成武手中马灯,灯光投到河面上,他们俯视大渡河奔腾急流,默默思索着,突然刘伯承用脚在桥板上连跺三脚,铁索震颠起来。他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对,我们胜利了”,聂荣臻政委十分激动地说。“应该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
“刘总参谋长,聂政委道出了我们全体指战员的初心。”陪同两位首长的杨成武后来回忆说。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刘伯承和聂荣臻第一次提到要为红军立碑。红军飞夺泸定桥,集中展现红军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诚、团结互助、百折不饶、攻坚克难的长征精神。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勇士碑凝固的是红军魂。
中央红军七天七夜过泸定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根据红军当年在泸定行军作战路线,追循历史的足迹,把不能忘记的史实一一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红军和那个时代,红军和他们的战斗,红军和他们的功绩,红军和泸定人民的情谊,就是回响在这座殿堂里的主题歌,不绝于耳的红色旋律。
令老一辈泸定人自豪的是: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和30000红军将士曾经从自己的家乡走过,他们距离泸定普通的劳动人民是如此之近,红军在泸定普通劳动人民心中印象影响是如此之深,红军对一片土地、对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影响是如此之大,成就了泸定“红色名城”声名远播。关于红军的故事至今还在泸定的山山水水间流传,而关于红军在泸定的英雄事迹,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也得以完整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