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03日
◎张春文
从德格县城沿色曲河峡谷而下,仅30公里就来到了金沙江的岗托渡口。举目环顾,东西两侧是巍峨挺拔的高山,金沙江水浩浩荡荡地在深谷里奔腾、喧嚣,万古如斯地展示着它的恢宏气势和惊世容姿。大江对岸巨大的崖岩上刻着两个“毛体”大字“西藏”,那里属西藏昌都地区的江达县。
这个高山峡谷中的古渡口,是川藏交通的必经之处,是东西民族经济文化大通道上的一个结,茶马古道自成都或雅安出发,经过甘孜和德格,必须在这里渡江才能到达昌都和拉萨。千百年来,成千上万的马帮,无一例外地都要在这里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无论是运往西方的茶叶、红糖、布匹和铁器制品,还是运往东方的皮毛制品、药材,统统都要卸驮于江边,然后以孤注一掷的胆略,分批以木船装卸渡江。据史料记载,元明清到民国,除了大雪封山的冬季,每天这里两岸待渡的马骡有上千匹之多。若遇洪水瀑涨,可就苦了千里跋涉的马帮,因为船工不敢冒险开船,他们几天又几天地在岸边等待,货物堆积几里路长,赶脚人在临时搭就的帐蓬里无奈地饮酒、饮茶,只有拴在山坡上的骡马显得悠闲自得,它们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可以轻松了。若遇船工和马帮及货物被大浪吞没时,两岸观望的人们会默然竖起经幡,超度亡灵,但他们没人会退缩,还是企望早点乘船渡江。
交通要冲往往也是军事要冲,岗托渡口就因为其特殊的位置而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康巴的方国和土司军队在多次交战中就曾以这个渡口为拒守和进攻的要点。据藏族学者泽尔多吉介绍,1950年张国华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时,主要兵力就是从这里渡江西进的,渡口西岸那个10余米高的圆形石垒建筑,就是藏军为阻止解放军渡江而建的碉堡,江北岸也有解放军临时修建的小型碉堡,但都已不存。藏军碉堡居高临下,渡口江面尽在视野中,也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然而,在这个渡口上当时一枪未响,一兵未亡,解放军就顺利渡江了,原因是解放军进军西藏受到了部分藏族上层人士的欢迎,辖境千里的德格女土司降央马姆,时任西康省副省长的夏克刀登(原为德格土司管家)等人给解放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拒守江边的藏军最终放弃了抵抗。
据泽尔多吉介绍,德格土司头人与中国工农红军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甘孜时,德格土司拉色·泽旺邓登奉西康省宣慰使诺拉之命,派遣四大管家之首的夏克刀登调集五县2万多僧兵和俗兵开赴绒坝岔阻击红军。夏克刀登和曲珠土登是总指挥,交战时被红军俘虏,经红军说服教育转变了立场,下令所有兵马停止阻击,退回德格。事后夏克刀登代表土司在甘孜与李先念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并受到朱德接见。同年5月1日,红军在甘孜举行了博巴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博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德格土司拉色·泽旺邓登当选博巴政府主席,夏克刀登和格达活佛当选为副主席,从此德格土司与红军建立了友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德格土司和夏克刀登等上层人士还曾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了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的立场,并派使者取道青海、甘肃到北京献礼,递交了要求早日解放西藏的申请。
所以18军进军西藏时,军事代表夏仲远曾提前到德格开展工作,德格土司及管家们召开了18军进藏的支前工作和安全工作。他们一方面在西藏上层中斡旋,一方面组织藏民支前。当时还没有川藏公路,从四川成都至西藏腹地有5000多里,从四川雅安到西藏东部的昌都也有2000多里,军用物资的运输是极难的事,德格民众便承担了主要运输任务,他们组织马帮把军用物资从甘孜州境内运到岗托渡口,然后渡江运往西藏,一个来回就是一两个月。据有关资料记载,仅1950年下半年德格县就派出了支前牛马4000多头(匹),完成了5万多驮的运输任务。1951年中共康定地委派人接管了德格县旧政权后,支前工作便在人民政府组织下继续进行。自1950年至1952年,德格县三年出动马力1万多头(匹),完成20万多驮的运输任务。
1952年,成都至岗托的公路通车,这是川藏公路的东段,1956年又修通了岗托至拉萨的公路,这是川藏公路的西段,东西段共长2500多公里。但当时仍没有能力在岗托渡口架桥,东西往来车辆都要在这里卸下货物乘船渡江。1957年这里修建了可通汽车的铁索桥,以船渡江的历史才从此结束。1973年,这里又架起了雄伟的钢筋水泥大桥,把川藏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这个渡口有了两座建筑,一座是这座天堑变通途的大桥,另一座就是藏军试图阻击解放军进藏修建的大碉堡。这两座建筑讫立在此,都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和见证意义。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