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百舸争流千帆竞 玉树临风启新程

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02日

白玉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效纪实

科学种植促增收。

机械化耕作促发展。

村民接受科技培训。

群众喜领分红款。

◎袁飞 白玉县委宣传部 文/图

近年来,白玉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创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呈现出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扮靓乡村 生态宜居已成常态

天蓝地绿,水青村美;新风扑面,气象万千。这是一块充满激情活力的神奇沃土,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吉祥盛德之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激荡着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白玉正以勇于提升的姿态有力证明着它的跨越和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白玉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让生态宜居常态化、可持续,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在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3亿余元,大力实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00余个,5.2万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通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初冬的盖玉镇,阳光和煦,走进公路旁的山岩新村,一条条通向各家院落的水泥路如同洁白的玉带铺满大地,一幢幢风貌统一的藏式小楼在青山绿水中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景观长廊、游步道、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应有尽有。漫步绿植丛中,可呼吸清新的空气,这里有优美的环境,正加快打造成为“城市花园”。

伍金曲珍,一家5口人,原来住在八学村,地处偏远,交通、水电都非常不便,因为家里有小孩需要照顾,伍金曲珍无法外出打工,丈夫也无一技之长,只能靠国家扶持资金和一年一次采挖虫草、菌类维持生计。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山岩新村,搬迁后她便在这里开起了一家名叫“贡日登珠”的小卖部,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刚开始担心搬到这里生活怎么办,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解决经济来源,以前的担心全部解决了,现在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伍金曲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灿烂笑容。

在白玉县建设镇播麦村,笔者看到一栋栋维修加固好的居民房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一面面五星红旗飘扬在每家每户的屋顶。播麦村的群众用这种淳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脱贫攻坚以来,白玉县按照“危房新建、旧房改建、易地迁建、周转房村建”的总体要求,完成住房新建、维修加固1842户,建设农村周转房242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75户2748人,建成集中搬迁点1个、集中安置点2个,并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项目,全县贫困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产业振兴 乡村经济形势喜人

产业脱贫,是富民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白玉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坚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保险”的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去年底,白玉县首个农民合作联合社河坡博嘎联合社开业,社员共有323户29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2户609人。该联合社投入约1000万元,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收购及销售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产品等,不仅是河坡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成为种植业和手工艺发展的有效渠道。

河坡博嘎联合社,只是白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白玉县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高原实际,统筹整合全县农牧资源,大力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特色产业。一是培育龙头,县本级筹资4800万元,催生县内首家涉农国有独资企业——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集中政府和企业优势资源,统筹全县产业发展。二是建大产业,投入3600余万元,建成白玉黑山羊、高原菊花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区,配套赠科3500亩核心种植基地,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形成高原特色、立体生态和三产融合的“一园三基地一中心”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三是创大品牌,昌台牦牛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白玉黑山羊、高原菊花等4个农产品先后取得农产品有机认证;获得四川省集体扶贫商标授权4个;注册获证“白瑜藏品”商标涵盖34类,注册“高原藏菊”“金丝藏菊”商标2个。同时,“金沙林海·天然白玉”区域品牌正在注册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效应正在形成。四是见大效益,近年来,白玉县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转移、收购产品等方式,带动10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560余万元,真正使高原现代生态特色产业成为广大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夯实高寒高原地区长治久安和脱贫奔康的物质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赠科,在藏语里面有着“粮仓”的意思。自古以来,赠科乡就是白玉县的主要农业种植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原因,导致赠科乡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昔日的“粮仓”逐渐成为了白玉县脱贫攻坚、扶贫帮困的重点区域。

为切实解决“粮仓”养不活当地群众的难题,白玉县委、县政府对标赠科乡农业发展症结,对症下药,兴建赠科水利工程,加速省道458线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今的赠科乡已经挣脱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的束缚,正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今年7月15日,19岁的泽仁措刚放暑假不久,就兴致勃勃地去村委会报名,想利用假期时间到赠科现代农业产业园务工挣点零花钱。“我今年初三毕业,今年九月份就要到康定去上高中,反正毕业班也没有暑假作业,所以就想去产业园做小工,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工作也比较轻松,就是拔拔草、采采花这些,而且离家还很近,每天从家里到园区徒步只需15分钟,这样好的事情我当然很积极啦。”谈起暑假务工的收入,泽仁措边铲着青贮饲料边开心地笑了。

泽仁措务工之处是位于他家附近的白玉县赠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万亩核心种植基地,园区内推广流转种植了藏菊花、藜麦、高原有机蔬菜、中藏药材等共4500亩,园区主打种植藜麦、菊花等农特产品,目前已实现规模化、连片化、机械化种植。种植基地为11个建档立卡户提供了长期固定岗位,园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就近务工等渠道,促进助农增收多样化,已兑现劳务费180余万元。同时,赠科乡的依里村、上比沙村、下比沙村通过土地流转,两年多来凭借土地流转获得280余万元的收益。

陈钰是省司法厅派驻赠科乡依里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我们,依里村一共有82户,在基地里务工都是按基地需要,群众以户为单位实行排班制,每户每天可安排一人务工,每天有100元的报酬,按照这样的排序,一年下来大概每个人都能有四五千元的收益,有的家庭成员多、务工次数较频繁的,一年下来收入近万元。自基地建立后,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除了让群众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以外,基地内特邀的外地专业种植技术人员日常也会教授许多农业种植技术,让大家受益匪浅。

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从成立以来始终将大力发展全县涉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公司发展的己任,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资产接管,逐步启动建设了实验试种基地、定布基地、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德沙农产品集中标准化加工园区。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南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引进实验了菊花、玫瑰、金银花、藜麦等近200多个品种在白玉县不同地区进行实验试种,最终在100多个菊花品种中确定了雪菊、金丝黄菊、胎菊作为菊花茶饮发展高原藏菊产业。以青薯九号为主在白玉地区推广脱毒有机马铃薯种植,将白玉地区马铃薯从以前亩产800斤提高到了4000斤,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功能性高原藏菊、白玉黑山羊、藜麦、农产品标准化加工等产业发展雏形,并初具规模。

“过去我们种植青稞,每亩也只收入500多元,还要除去投工和成本,最多也只得到100多元,现在土地流转了每亩净收入500多元,自己还不担风险,加上在企业打工,每年的收入能有一万多元。”赠科乡依里村村民冲呷激动地说。

巩固成果 精准帮扶多管齐下

“要找准短板,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坚定将白玉打造成金沙江沿岸稳定发展的靓丽风景线。”11月19日,白玉县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白玉县委书记刘堰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白玉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质量管理、政策完善、人才支撑等方面抓实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以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安孜乡作为白玉县海拔较高的乡镇之一,夏天十分短暂,连日来的晴好天气,也透着丝丝寒气。牧民阿刚想要量身定做一套过冬的藏装,9月13日,他来到白玉县阿察镇,一家叫祥阳措民族服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吸引了他的目光。

“我们这里的服装面料是本地羊毛和从浙江进的上等面料,做工考究,很多工序是纯手工制作,服装样式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指定,包你满意。”店员仁真热情地介绍。听了仁真的介绍,阿刚爽快地说,我支持你们,但质量一定要保证,我满意了,我会向亲戚朋友介绍你们的企业。

在热家里一共有父母、兄弟姐妹及自己的子女12口人。因为家里有残疾人,维持生计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纳塔乡是白玉县的纯牧业乡,因为虫草和松茸资源匮乏,牧民的收入仅靠出售畜牧产品和外出打零工,只能解决温饱。生活重压之下,在热利用纳塔乡和阿察镇搞建设的机遇,承揽工程挣钱,因为诚实守信,他结交了不少朋友。

2015年,在热和村民郎加合议,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牧民不能等靠要,要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加油干。但纳塔村没有什么优势资源,难以找到富民产业。在热会缝纫,能不能组织村民加工藏装?他的最初想法是在乡上开一家缝纫加工店。他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书记丹增扎西的支持。于是,一间占地面积仅20平方米的简易缝纫服装店开业了。乡上和村委会各给他们送来1000元的“启动资金”。他们联系了8户村民,其中有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乡干部的支持下,2016年8月,白玉县祥阳措民族服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阿察镇挂牌成立。

纳塔村海拔4000多米,是纯牧区,有180户牧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0户。因为资源匮乏,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富民产业,在热等人不等不靠,提出发展服装产业的想法后,县乡干部倾力支持。目前,该乡党委通过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党支部对口支援,帮助在热等人解决了3万元的资金,希望以在热他们激发内生动力加油干的实例带动和影响其他村民致富。

又到了雪菊采摘的季节,在迎来丰收喜悦的时候,为提升村民采摘雪菊品质,8月20日,赠科乡依里村邀请县农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雪菊采摘的准备、采摘过程中的手法、注意事项等进行细致讲解,手把手纠正采摘动作,老师讲得仔细,村民们听得认真,不一会儿,手里拿着的框子就满了一大半。

9月11日至9月30号,绵阳市天龙晟筑公司组成技能培训团队,面向白玉县盖玉镇119名剩余劳动力对砌筑和砌体钢筋进行专业培训。此次技能培训分为理论学习班和实操班,在学员们掌握一定基础后,将实操班与理论班的课程进行交换,以确保实操、理论同步结合。

近年来,白玉县统筹部门合力,聚焦贫困群众,累计开发公益性、公益类岗位2500余个,有效解决无文化、无技能、无资金和劳力弱的“三无一弱”贫困户增收难题。同时,紧紧围绕全县劳动力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以实用、实在、有用为原则,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计划,深入开展民族手工艺、木工、烹饪、电工等培训85期,带动群众转移就业9974人次。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白玉农牧民的福祉,更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在白玉大地徐徐展开……

  • 上一篇:川藏第一险变“致富路”
  • 下一篇:四川省农担公司甘孜分司助力藜麦产业开出“丰收之花”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