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泸定桥名及建桥传说

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10日

◎董祖信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驻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作乱,杀害明正土司蛇蜡喳巴,侵扰大渡河以东地区。三十九年冬,朝廷命令侍郎满丕和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乱。(顷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偪河东地,罪不容逭。康熙三十九年冬,遣发师旅,三路阻征。《御制泸定桥碑记》)四十年春,动乱得到平定。此后,朝廷增强了化林营的防守力量,并在打箭炉屯兵三千余人以巩固平乱战果和维护社会治安。滔滔滚滚的大渡河,从古至今无桥可通,给粮饷、军械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1704年3月),新任四川巡抚能泰向康熙大帝上了一道奏折,写道:“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御制泸定桥碑记》)”康熙读完奏折后,非常高兴。“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御制泸定桥碑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动工修建铁索桥,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未时,铁索桥合龙告竣(修建完成)。这时的桥名叫:“安乐铁索桥”。

同年八月,四川巡抚能泰,将“安乐铁索桥”修建完工情况的奏折及绘制的“安乐铁索桥舆图”一并送呈康熙大帝,皇帝龙颜大悦,爰赐桥名曰:“泸定”(意为“泸水平定”),并御笔题写了“泸定桥”三个大字(“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爰赐桥名曰:‘泸定’。”《御制泸定桥碑记》)这时,桥名由皇帝御赐,名为“泸定桥”。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央红军二师四团二十二勇士奇绝惊险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同年十月,中央主力红军突破长征路上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翻过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岷山,进入了汉族地区。一天,毛主席骑在马背上随队缓行,眼前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令他心旷神怡,回顾离开苏区近一年来的征程,心有所感,在马背上创作了伟大的革命史诗——《七律·长征》,诗中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句子。自此以后,泸定桥又有了两个新的名字——大渡桥和铁索桥。

民间传说:当年大渡河上‘援索悬渡’的溜索,不是钢绳,而是结实中空的篾索,经日晒雨淋,时间一长就不结实了,常常因载重索断而造成人员丧亡和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听说康熙皇帝下令要在大渡河上修桥,两岸百姓和桥工们都高兴得不得了,一起聚集到大渡河边,可是没有铁,这桥又怎么修呢?桥工们整整商量了一天一夜,最后决定到附近的马鞍山和二郎山上去寻找。桥工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跋山涉水,找啊,找啊!一连找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一无所获。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灰心,最后决定到更远、更高,冰峰林立的贡嘎山一带去寻找。这时,只见东灵山上发出一道红光,映红了大半个天空,哗!的一声巨响,一股红彤彤的铁水,从山上一直流到山下。桥工们高兴极了,唱着,跳着,拿出工具连夜干起活来。整个大渡河畔,灯火通明,号子声、铁锤声、河水声,响成一片,十分热闹。

陕西汉中府铁匠师傅马之常,用铁水浇铸了四根扶手大铁桩,每根重量一千八百斤。这么重的铁桩,就是抬,也要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啊!一天,从打箭炉方向来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自称名叫郭达。一千八百斤重的铁桩,被他轻轻地一抱就抱起来了,不到两个时辰,四根铁桩全被他安装到位。桥工们非常感激,急忙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他,谁知他突然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着。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诸葛亮派在打箭炉造箭的郭达将军前来帮助建桥。为了记念他,桥工们在西桥头观音阁崖下修了一座郭达将军庙,还把四根扶手铁桩取名为“将军柱”。说来也奇,桥修好后,东灵山上的铁水也不流了,只在铁水飞溅过的地方,长出一朵朵美丽的金色小花。


  • 上一篇:羊皮
  • 下一篇:“谐本”扎西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