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28日
◎杨全富
在丹巴县聂呷、巴旺片区,有一种与饮食有关的习俗活动叫“呷勒托”。“呷勒”意为面团,“托”意为做。
十月底,聂拉村寨田地里的庄稼收割结束后,人们又忙着开始种植冬小麦。于是,田地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几日功夫,冬小麦便下种完毕。这时候,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或在楼顶上晒晒太阳,或在家中蒸煮美食。一时间,村寨里到处都飘飞着食物的香气,引得树上的喜鹊也不断地欢叫。有些人家会趁着难得的农闲时节,邀请寨子里的人们晚上到家里参加“呷勒托”,共同庆贺丰收。
夜幕降临,寨子里的人们便扶老携幼地来到这一户人家汇聚。参加“呷勒托”的客人需要要自己从家里带来食材——小麦面粉,主人家则需要准备好酸菜和荞面。待客人都到齐后,主人将煨在火塘里的泥质蛙形壶取出来,在壶口插上麦秆,请客人们围坐在火笼旁,一边咂着壶里的青稞酒,一边讲起嘉绒民间那些久远的故事。这时,几位妇女开始在一个木槽里和面,双手不停地揉捏面团。接着,她们将面团分成几份,在手中不断地拉伸、搓揉,一根根长条状面块就在他们的双手间慢慢成型了。一会儿功夫,木槽里就摆放着粗细均匀的条状面块。此时,火塘里的火光正盛,人们酒正酣,一句句俏皮话语不断从他们口中蹦出,引来人们哄堂大笑。
另一旁,主人将和好的荞面团分发到每一个人手中,然后宣布“呷勒拖”活动正式开始。于是,手洗后的人们,发挥各自想象,将面团捏成各种形状,这些形状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生活用具等。也准许在面团里包裹一些物品,如钱币、木棍、蓖麻子等。没过多久,一件件精美的面塑就展现在每一个人的手里了。主人将这些面塑收集起来,交给几位和面的妇女备用。
这时,大锅里的腊肉丁在火苗的炙烤下冒着滋滋油脂。待这些肉丁熬成金黄后,倒入切好的酸菜,不断翻炒。等到香气四溢,再倒入冷水。锅里的酸菜汤开始沸腾了,几位妇女将长条面块和荞面面塑一起倒入锅中烹煮。锅中的面块熟了以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抄起铜瓢,将锅中的面块舀入一只只碗中。在舀取面块的时候,这位老人要做到毫无私心杂念,每一个碗里都要装入既有小麦粉面块,又要有荞麦面塑。待所有的碗里都装满了面块后,姑娘们捧起这些碗,递到每一个人的手中。一切就绪后,这位老人手托盘子,依次走到每一位客人面前,客人就从碗里挑出荞麦面塑,放到盘子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有人难为情,而将面塑提前吃掉。因为这些面塑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女孩碗中的面塑造型为猪形,寓意来年家中肥猪满圈,男孩碗中面塑造型为猪形,则寓意猪头猪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面塑造型为酒具,寓意德高望重;面塑造型为麻花形,寓意为马屁精;面塑造型为圆形,上面有九个角的,寓意爱人远在天边;面塑造型为兔子的,寓意机智灵敏。面塑里裹着花椒籽,寓意心比较黑;面塑里裹着肉皮,寓意偷油抹嘴;面塑里裹着肥肉,寓意好吃懒做。面塑里裹着蓖麻子,意为爱胡言乱语……
展示过程中,人们不时哄堂大笑,但被面塑解读的人绝不会感到难为情。他们的面塑都会成为人们口中最短暂的笑柄。这时,他们还会依据自己面塑的内容,即兴表演一段节目。如面塑为公鸡的,要围绕火塘转上三圈。转圈时,还要模仿公鸡的动作,双手不断地拍打双腿,并发出公鸡喔喔叫的声音。如面塑里裹着钱币的,寓意来年发大财、行大运。表演者需要在手中捏着一大叠纸张,唱着歌曲,显示出自己悠闲,且财大气粗的样子……
活动结束后,人们会围着火塘,跳起欢快的锅庄舞。火塘边的锅庄舞有别于露天场地里跳的锅庄舞,其歌词以感谢大自然赐予人们幸福生活为主。因此,舞蹈动作极其庄重,唱腔雄浑有力。跳锅庄舞时,小孩们也要参与,他们站在舞队后面,认真观看大人们的舞姿动作,这种传统文化就在孩子们的心底深深扎下了根。
聂拉村寨里的一位老人告诉笔者,这种习俗每一年里都要在村寨里举行。举办这项活动的人家没有特定,只要是哪家户主有举办这种活动的愿望,就可以举办。目的就是要让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活动中释放压力,喜庆丰收,也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