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钱国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许多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颂、赞美、庆贺丰收的“收获节”习俗,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秋收文化”。
云南怒江及维西等地傈僳族居住区,于每年10月玉米收获后半月内择日举行“收获节”。过节时,家家宰杀牲畜,互相馈赠宴饮,畅谈丰收的喜悦。当夜幕降临之际,人们在村寨的宽阔场地上,点燃篝火,在明亮的火光下举杯畅饮,欢声笑语,庆祝丰收。酒后,举行文娱活动,青年们围着篝火喜唱丰收调,跳着丰收舞。有的未婚青年男女,往往通过丰收喜庆的机会交朋结友,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居住于贵州高寒山区的苗族群众,将庆祝秋季丰收的节日称为“诺格刹”。“诺格刹”是苗语音译,意为庆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的卯日举行。这天,村寨各家各户都应全部收完自己的稻谷。当收割完最后一块稻田时,要专门捆一束特粗的大稻把,约7000克左右,称为“母禾”。运稻禾回家时,挑母禾的人应走在最后。这些地区苗家将稻禾收割后须挂在家中的空屋横梁(称为“禾廊”)上晾干。按祖宗传下的规矩,母禾应专门挂在禾廊的第三或第五根横梁上。为欢度节日,庆祝丰收,各家宰杀鸡鸭,捕捉鲜鱼,举办丰盛的餐宴。餐桌上,摆上了过去专门留存起来的酸鱼腌雀之类的食品,别有一番喜庆氛围。
广西那坡彝族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庆丰节”。届时,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愉快地唱歌、跳舞,并将原先封存的铜鼓等文娱用具启封,敲打起来,用以表达丰收的喜悦。
青海民和县一带的土族,在农历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之间举行“庆丰收会”。届时,各村推举德高望重的人组成一二百人的队伍和化妆演员逐村串游,人们跟着锣鼓的节奏,尽情欢舞,庆祝丰收。
鄂温克族每年也有庆祝丰年的节日,鄂温克语称“米阔勒节”。节日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互相串门贺节。远近亲友都要聚在一起,共度佳节。节日期间,最有趣的活动是套马比赛。在广阔的牧场上,年轻的勇士骑着矫健的骏马,手持套马杆,追赶正在奔驰的骏马。一旦有人套住,人们便蜂拥而来,以闪电般的速度将马摔在地上,然后剪掉马鬃、马尾,并在马的臀部打上烙印,以标记马龄。晚上各家团聚会餐,夜幕降临后,草原上燃起火堆,开始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在明亮的火光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一些未婚的男女青年,常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物色对象,寻偶定情。
西藏藏族在农历八月开始过“丰收节”,江孜、日喀则在农历七月中旬举行,藏语称“望果节”。节日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打着彩旗,带着油炸饼、青稞酒和酥油茶等食品来到旷野,架起帐篷,摆出携带的食物,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预祝丰收。接着,人们将26匹披红挂绿的骏马赶到即将收割的田边。马背上的骑手个个系红绸,腰捆彩带,足蹬马靴,手持挂着红绸的青稞穗、蚕豆等象征丰收的农作物,显得格外威武。骑手们以喜悦的神情,和乡亲们一起围着丰收在望的田园举行“望果仪式”。随后,人们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彩旗,敲锣打鼓,有的还背着经书和法器,围绕田间巡游,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晚上,举行旷野篝火晚会,青年们围着火堆,跳起活泼热情的踢踏舞,欢乐的声音响彻大地。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
珞巴族则在每年粮食收割时择日举行“昂德林节”。“昂德林”为珞巴语音译,意为“丰收节”。节日前夕,男子上山打猎,妇女收取少量新粮。节日这天,用新谷做饭,先请村中老人尝新,并用新米饭喂狗,然后全村一起欢宴。晚上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歌词内容主要是珞巴族农业起源的传说和男女的贡献。珞巴人认为,土地是男子开辟的,粮种是妇女发现的;有了地妇女才利用自己发现的种子,学会了生产粮食;有了粮食才能酿酒,保证民族的繁衍。节日既有欢庆丰收的内容,又带有祀鬼神、祭祖先的民俗色彩。
壮族在秋收结束后的农历十月十日举行“收镰节”。过节这天,家家户户打糍粑、杀鸡、宰鸭,拜祭土地庙,报答土地神的恩惠,以庆丰收并告示全年谷物已经收完。然后将割禾镰刀等农具洗净收藏,来年备用。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