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雪域高原焕新貌”采访团收获满满

甘孜日报    2024年09月18日

甘孜州以高质量发展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本网记者 杨沛月

9月9日至14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省媒体20余名记者组成的“雪域高原焕新貌”采访团走进甘孜,通过实地调研采访报道,聚焦甘孜州民族团结亮点成效和高质量发展新面貌,共同见证甘孜州各族群众在这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场景,展示了近年来甘孜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亮点和成就。

绕指“同心结”

在电商发展中加速“破圈”

丹巴县“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一根根红色丝线缠绕着藏族阿妈灵巧的手指,编织出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结和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同心结。

在采访团的镜头下,56岁的村民张光芬热情地向记者们介绍她的“新工作”——编手工结、直播带货。作为“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的银发新匠人之一,张光芬不光要当村里手工组的小组长,还要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开直播,把工坊加工的手工艺品通过直播间卖出去。

2023年10月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驻丹巴县工作分队的协调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挂牌成立。近一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藏族阿妈加入其中,开始了一份她们热爱的事业,工坊也为当地上千人次提供了培训,培养出了300多名绣娘、100 名乡村网络主播。

“‘同心结’的意义众所周知,而这份事业让丹巴妇女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她们在新时代电商发展中加速‘破圈’,让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双向奔赴”。《中国妇女报》记者马伟在参观采访完工坊后感慨地说。

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潜移默化培育民族团结之花

在第40个教师节当天,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泸定县泸定桥小学。

泸定桥小学作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校内共有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学生869人。

“学校始终以“红色文化+民族团结”为办学理念,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特色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民族团结之花。”该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李小燕介绍说。

在采访过程中,四年级彝族学生秦嗣菡告诉记者,“我在一个包容有爱的班级里学习,在我们班有白族、苗族、藏族、彝族同学,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和风俗。”

据李小燕介绍,学校在各民族传统节假日时,本民族的同学们会邀请其他民族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体验不同风俗习惯。

以特色产业发展“活水”

助力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在理塘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内,新鲜的极地果蔬见证着高原现代农业的发展。冬暖式大棚排列整齐,大棚最上层黑色的“棉被”自动卷起,高原的暖阳透过蓝色塑料薄膜照进棚里。一进门,热浪混合着水果的香气扑面而来。到了气温低的晚上,“棉被”又会放下,“呵护”果蔬平安过夜。

“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质也好,种出来的果子糖分特别多,水分很充足。”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技术员孙汉忠介绍说。农庄所在的甲洼镇地势平坦,水光热条件较好。

现代化农业技术,让小番茄、黄瓜、草莓、甜瓜等果蔬在高原安心“入住”。去年,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生产果蔬约300吨,产值600余万元,邻近32个自然村在此入股,实现分红收益251.4万元。

理塘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于2016年启动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20万亩,覆盖甲洼、濯桑、藏坝等3个乡(镇),共建有62个设施蔬菜大棚,种植有小蕃茄、水果黄瓜、西瓜、甜瓜、无花果等10余种农产品,有机高原果蔬在线下通过伊藤、盒马、钱大妈、叮咚、百果园销往西南片区,线上则销往了全国。

“2023年,园区实现产值600余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固定就业45人,全县共有29个脱贫村加入飞地产业。”理塘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盛璇向记者团介绍说。

“甘孜州的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多样化产业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尤其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成果,以及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各地欣欣向荣的生动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晓书在采访中说。

为期6天的采访结束了,采访团记者纷纷表示,在甘孜州的所见所闻非常震撼,也很荣幸能用笔触、镜头记录和展现雪域高原繁荣、幸福、发展的新貌。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见证甘孜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文脉华章丨根之茂者其实遂
  • 下一篇:忠诚担当“三个责任” 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10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