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在甘孜大地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甘孜日报    2016年10月27日

    ■本网记者 陈杨
    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甘孜会师”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于长征途中先后进入我州,并在我州16个县(市)经过和驻留,时间长达15个月。在和我州各族群众相处的日日夜夜,红军指战员们把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付诸行动,使各族群众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根本不同。
    早在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就十分重视对红军指战员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就撰文强调“不懂得党的民族政策的,不配当一个共产党员;不了解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参加这一工作的,不配当一个好的红色战士”。红军总政治部把有关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编成10条纪律,作为教材教育指战员。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亲自宣讲。
    原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在《难忘的岁月》一文中回忆:“为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生活习惯,我们调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婚姻制度、喇嘛的教义以及社会组织。我们还研究了如何作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这些都说明,红军是十分重视民族工作的。
    为了使党的民族政策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红军还把尊重藏族群众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和保护群众利益等若干注意事项编成歌谣,普遍教唱。至今,留在我州甘孜、炉霍、道孚等地的老红军还能吟唱其中的“四要十不准”。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使藏族群众蒙受欺骗和胁迫,产生疑惧,有许多群众在红军到来之前纷纷逃离甘孜,上山躲避或远走他乡,村寨里不见人烟,冷冷清清。群众在山上挨饿受冻,春耕来临土地无人耕种。红军每到一地,总是把动员群众返回家园,消除疑惧,安居乐业,组织群众春耕生产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红军到达炉霍、甘孜后,朱德总司令看到村寨里冷冷清清,空空荡荡,春耕在即土地无人耕种,十分不安,当即作了四项规定: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二要爱护藏族群众一草一木;三在藏族群众没有回家之前,不得允许不准住他们的房屋;四看管并喂养好藏族群众留在家里的牲畜。同时,召开了各部队负责人会议,要求各部严守纪律,又亲自与通司(翻译)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纪律,派人带上通司上山寻找离家群众,动员他们回家。眼看农时不等人,朱德总司令找总部其他首长商量说:“从现在情况看,藏族群众这几天还回不来,农时不等人啦,生产总系到人民吃饭的大问题。我们和藏族群众是兄弟,是一家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把地种上种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也对身边的同志讲:“老百姓还在山上,我们不把粮食种出来,他们回来就要饿肚子。我们红军绝不能误了农时”。
    红军总部许多首长都参加了春耕劳动。驻甘孜县的红军掀起春耕生产的热潮,提出了“不让一寸土地放荒”的口号。据留甘孜的原红三十军265团战士王全明回忆说:“我们连队驻在绒坝岔,用了整整两周时间帮助群众春耕,晚上还要搞军事训练,我连一共帮了315户。群众把拇指翘得高高的,不断称谢。”同时,部队在自己粮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口粮中挤出青稞种子播种;没有农具就用自己的小铁铲和群众家里的木犁,没有耕牛就以人力拉犁耕地。为了不影响春耕,部队还规定了所有军事训练不许占用耕地时间。为部队磨糌粑的水磨只准在晚上用。
    由于红军及时播种,加强管理,精耕细作,大量施肥,当年甘孜粮食获得大丰收。群众称赞红军是“菩萨兵”,“红军人好心也好,种的庄稼也特别好”。这给甘孜人民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甘孜,红军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买了群众的粮食,使用了群众的水磨、炊具和烧了群众的柴火都付钱或以物易物。吃了群众的东西都要过秤,按价付款,或留下欠条附言说明以后归还。红军初到甘孜时曾使用过川陕苏区的布币,上面印有“串”字,怕群众以后不好使用,后来都换成了银元、铜板或者以物易物。
    老红军扎西旺徐、王全明两位同志回忆:“红军来了,宣传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他们对待藏族人民亲如兄弟”。
    

  • 上一篇:“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更精彩”
  • 下一篇:我州1至9月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8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