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03日
泥朵镇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农牧民签字领取新家具。
农牧民把新家具搬回家。
11月20日,色达县下起了大雪,色柯镇安康社区一栋栋整齐划一的藏式小别墅炊烟袅袅,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新修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106户牧民不久前刚搬进新房。
走进64岁的桑科家里,院子内外收拾得整整齐齐,院门上插着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80平米的房子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炉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和外面冰天雪地的极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桑科是洛若镇甲西村人,一家五口人,由于患有残疾,缺乏劳动技能,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底从海拔4000多米的草场搬到了安康社区。笔者了解到,他们一家人通过摩托车维修、缝纫等技能培训有了一定收入,政府还给他儿子安排了道路养护员的工作,每年有96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今年,他家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00元,已实现脱贫。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有一个温暖的房子,不再睡潮湿的地铺,住透风的帐篷了。”桑科感慨道:“以前居住的村子离县城很远,来回 200多公里,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交通工具,到县城很不方便,一年难得到县里来,家里也没有固定收入,有一点算一点。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新家门口有公路,周围有医院、学校,出行有公交,生活十分方便,和过去日子比起来,现在就像生活在糖窝窝里,甜的很!”
“修房子、买家电,政府补贴了不少钱,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不过我们还要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本事创造幸福生活,在这里生活好、富起来!”桑科的眼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色柯镇安康社区是色达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安置点打造的新型农村社区,“安康”意旨长治久安、脱贫奔康。该安置点于2017年6月开始建设,先后陆续安置316户贫困户,有效解决了14个乡镇的农牧民群众居住问题。下一步,安置点还将作为民居景点,与产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为发展民居接待和群众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据色柯镇党委书记四郎彭措介绍,色达县整合了一系列可利用资源,将县城两个洗车场的租赁费24万/年、三家商混经营权出让费150万/年、罗布林卡餐饮经营规费2万/年和牲畜屠宰场每年50万经营权出让费等收入作为色柯镇安置点的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人均增收2600元左右,切实为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和持续增收创造更优条件。下一步,还将采取“公益类岗位安置一批、产业吸纳一批、劳务转移一批,居家灵活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方式,力争实现每户社区居民至少有1人就业。
集中建设安置点,用地是基本保障。据县住建局局长周勇介绍,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色达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担当、超常的举措,按照清理一批、拆除一批、没收一批、规范一批、颁证一批、打击一批、关心一批“七个一批”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土地、砂石、国资、商砼“四项整治”和拆违治乱等工作,将全县最好的地段、最优的配套、最便利的基础条件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现了“用打击少数人的非法资源保障多数人安居发展”的目标。全县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依法清理临时用地17宗144.7亩,征收用地管理费48.9万;没收违法圈地469宗,追缴违法用地罚金993.7万元;依法颁证1098宗,征收出让金1.67亿元;依法拍卖17宗190.45亩,成交总额1.44亿元,依法收回国有土地1402宗3266亩,实现土地收益3.215亿元。依法关停违法违规砂场25家,依法追缴出让金310万元、各类罚款105万元、各类税费118.5万元。依法公开出让砂石料场5家,实现收益1700万元;依法公开出让商砼经营权3家,每年收取出让费150万元;依法拆除各类违规建筑242栋28526.25平方米。
据了解,为解决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问题,色达县委、县政府树牢攻坚决心,深入研判县情,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求突破、四年上水平、五年奔小康”的脱贫工作思路,针对边远牧区和高山农区贫困群众的脱贫,作出了挪“穷窝”、断“穷根”的重大决策部署。像色柯镇安康社区这样的集中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在色达县还有3处,分别建在大则乡、泥朵镇和年龙乡。集中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建设按照“向建成的牧民定居点集中、向乡镇周边集中、向县城周边集中”的原则,打破了区域界限,充分考虑了贫困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出行等因素,自2016年至2018年,共解决3563户贫困农牧民群众住房问题,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池56个、农村公共厕所90座、公共浴室4座、入户路46.85 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957盏,打造幸福美丽新村74个,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县委中心报道组 降初拉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