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03日
崎岖道路上运送人员设备物资 只因这里是我们的家
摩托车队在抢险救援途中。本网资料库图
◎梁鹏
“11·3”金沙江滑坡断流形成堰塞湖后,在白玉县绒盖乡,便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骑着摩托车,在悬崖峭壁、陡峭山道间穿梭,运送物资、人员以及各类设备,架起了排险救援和堰塞湖之间的桥梁。他们就是由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和绒盖乡则巴村、生公村的村民们组成的“悬崖上的摩托骑兵”队伍。
10月11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先后两次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将金沙江截断,直接威胁着上下游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但在各级党政军警民多方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赢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战。而“悬崖上的摩托骑兵”,就是抢险救援力量中的一支。
灾难面前 村民自发形成“铁骑队”运送物资人员
11月3日17点40分许,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发生再次滑坡并形成堰塞体。
堰塞湖隐匿在白玉县与西藏江达县交界无人问津的深山老林。从白玉县城驱车两小时至绒盖乡则巴村,便得换成摩托车在羊肠小径颠簸半小时,再沿金沙江下游乱石嶙峋的干枯河道徒步跋涉两小时,方能抵达堰塞湖坝体。
当日深夜,绒盖乡则巴村十余名村民娴熟地搭载白玉县首批前线工作组人员,赶赴堰塞坝体进行先期勘察协调。11月4日早上,越来越多的抢险人员、专家到来,越来越多的物资需要运往坝体。当日上午8点左右,前线指挥部决定在则巴村成立中转站,对人员进出及前方的物资进行保障。
摩托车,成为则巴村通往坝体的主要交通工具。
11月4日上午,正在白玉县城的39岁绒盖乡则巴村村民泽仁顿珠接到了村支书多吉的电话后,立即骑上了摩托车,赶往了设置在则巴村的物资中转站。
与他同来的,还有则巴村和生公村的100多台摩托车和100多位村民。随后,在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及村支书多吉的安排下,一辆辆的摩托车载着物资和人员,朝着7.5公里外的金沙江口和更远的堰塞湖坝体奔驰而去。
崎岖难行 用脚当刹车 有人受伤无人退出
由则巴村通往堰塞湖排险现场约16公里的崎岖“骡马道”,那可谓一路碎石一路泥,坡陡路滑贴崖壁;虽然“骑手”们全是从附近则巴村、生公村抽调的年轻力强、熟悉路况的藏族小伙儿,但不断在悬崖峭壁、陡峭山道间穿梭,不免还是让人有些心惊肉跳。
“刚开始还是很害怕的,那边的悬崖有一层楼高,摔下去肯定要重伤;我们一般是运送一个人再加50公斤的物资,所以只能慢慢的骑,并用脚来刹车。”泽仁顿珠说,尽管如此,家中的人也没有反对他们去。
崎岖危险的道路,第一天就给这些经常骑摩托车的小伙儿们来了一个“下马威”。来自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的泽仁九麦,第一天双手上就磨出了水泡。医务点医生说水泡已经开始感染溃烂,必须划破包扎一下,而泽仁九麦却对医生说:“能不能不要包扎,要不然搬东西不方便。”在他的坚持下,医生只给他简单消了毒,他转身就又投入到搬运物资的队伍中。
水泡对“铁骑队员”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铁骑队员”巴登多吉说,由于是一条“羊肠小道”,最窄处甚至不足一尺,在骑摩托车过程中,道路两旁的荆棘常将队员的手和腿给划伤。还有两名队员在骑行过程中翻车,一名队员肩胛骨骨折,贴个膏药又再次跨上摩托;一名队员翻车后飞出去导致脸被擦伤;在途中遇上了碎石挡道,他们背起锄头挖出小道便再次轰鸣而去。
“虽然有人受伤,但却并没有人退出,反而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时候没给他们安排运送物资和人员,还要生气。”则巴村村支书多吉说。而记者了解到,多吉也是“铁骑队”的队员,期间他还一直在感冒生病。
不计报酬 只因这是我们的家园 我们要出一份力
虽然有摩托车,但很多大件设备,还是只能通过人工肩挑背扛的方式才能到达现场。
巴登多吉印象最深的是11月7日中午,需要将国土资源部专家带来的边坡扫描仪送到坝体上,由于设备比较大,不能用摩托车进行运载,于是只能通过“搭轿子”的方式由人抬上去。
“一台机器我们8个人分成两组轮流抬。”巴登多吉说,直到11月8日下午,他们和设备才到达坝体上。
他们的行为令很多专家和抢险队员感动,提出给他们报酬,但他们摇摇手拒绝。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国家脱贫攻坚后, 我们修了路、修了桥、通了电、修了房,这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险情,不及时排除的话,隐患很大,上下游很多人和牲畜都会受灾,损失会很大。”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家园出力:“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也想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