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记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九龙县耳朵村
■本网记者 田杰
国庆前夕,记者驱车来到距九龙县城83公里的踏卡乡耳朵村。在整洁、端庄、大气的村文化活动广场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村活动中心前那杆杆高高耸立的旗杆上,50多名身着彝、藏、汉服装的男男女女正随着音乐的节拍尽情舞蹈,那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让人一览无余。
耳朵村既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藏汉等多民族聚居村,又是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与文明村,更是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环境优美示范村。透过这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背后,是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民族之间的亲如一家。在这个充满了和睦、和顺、和美、和谐气息的村庄中,320户村民尽管彝族占到了村总人口的88%,然而,彝藏之间、彝汉之间、藏汉之间的相互通婚以及一家人当中有两个甚至三四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比比皆是。1328名村民平常就像亲戚一样你来我往,逢年过节更是互相走动、互送祝福,村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家庭遇到了特殊困难,村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亲热的场景、那温暖的镜头、那鲜活的故事,既让人感动更令人感慨。
采访中,村支书乌尼长明告诉记者:“近20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任何因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和民族纠纷,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信访事件。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全村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说话间,他胸有成竹地倒出两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近年来,国家和村民相继投入了2100多万资金,大规模实施了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异地搬迁以及‘五改三建’等一系列惠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暖心工程,家家户户的房屋旧貌换新颜,自来水、通村连户路、广播电视实现了家庭全覆盖,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30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农民夜校、村文化室、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多功能房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更是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看书读报、聚会聊天的好去处,过去破烂不堪的村子一下就像一座小集镇。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能不激动吗?房子住好了、环境变美了、活动增多了,这仅仅是村民心情舒畅的一个方面;如何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无疑是大家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前不久,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70多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购买了400头母猪、30头公猪和370头小猪。全村180户村民参与其中,建卡贫困户一家也没有落下,最多的农户养了80多头,最少的也有10几头,明年四五月养殖规模有望达到3000头。昨天上午村’两委’开会时,通报今年花椒、核桃、魔芋等三大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收益情况,120多万元的产业收入,分摊到每一个村民头上,人均超过了9000元。要是村民没有钱,30家人咋能买了小汽车?近40户人怎样在县城买商品房?120多户人家如何在县城甚至康定、泸定租房或买房陪孩子读书?30几个在校大学生又怎能供得起?……”
两组无懈可击的数据,几个接连不断的反问,既让人口服更让人心服。如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们除了成天琢磨着如何勤劳增收致富,他们也在进县城、走临村、看亲戚、访朋友,特别是孩子寒暑假回家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重要性。针对以往长期存在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村上在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制定了接地气的《耳朵村八荣八耻》,并将其摆放在文化活动广场的醒目位置。与此同时,村上切实出台了《红白喜事操办新规》,明确申报审批程序、办席规模和酒席标准,并责令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村党员率先垂范。为因势利导,村上统一把操办酒席的场所指定在活动中心,锅碗瓢盆、杯筷桌椅等必要的生活用品由村上统一购买,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如此举措让村民们从最初的抵触转成为渐渐接受,严格的监督检查更是给大操大办陋习戴上了“紧箍咒”。久而久之,习惯便成了自然。今年6月8日办过嫁女酒席的彝族村民邱铁古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办酒席,不宰一二十头牛、不杀十几头猪、不吃十几羊、不喝几十件酒,那肯定是不行的。这种大操大办陋习,不仅开支大、浪费大,而且一场酒席办完后,往往会让办酒席者一贫如洗。如今的新规矩,不仅节省了办酒席的费用,而且喜庆的场面一点没有减少。这次,我家嫁女只花了一万多元,要是放在以前,不忙上十天半月、不请上百桌客人、不花掉一二十万元,那绝对不可能。看来,移风易俗对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来说确实很重要。”
其实,耳朵村的变迁之路,只是九龙县18乡镇、65个行政村(居委会)的一个缩影。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雨农介绍:“九龙县在着力发展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响亮提出了‘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团结奋进’的新九龙精神,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有效载体,以村文化广场为阵地,常态化组织群众参与舞蹈、歌曲、篮球、乒乓球、跳绳、拔河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让辛勤劳作在田间、牧场的农牧民群众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今年游海节期间,连续4天精彩上演的机关大合唱、乡镇合唱、民歌大赛、乡镇舞蹈、‘我的家乡·我来拍’摄影大赛等连台好戏,就是通过村组织、乡遴选、县决赛等程序精挑细选出来的。在半年多的活动中,老百姓不但从观众变成了演员,而且那呐喊助威的场面与逐角比拼的劲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群众文化的力量。如今,村舞蹈队、合唱团、拔河队等群众性文化组织不仅实现了全覆盖,而且活动的频率高了、参与面广了,档次也逐步提升了。国庆后,由乡镇、机关和企业层层淘汰产生的33支篮球队,即将在淘汰赛与循环赛之中产生各组别的冠、亚、季军。眼下,各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训练,部分企业代表队甚至不惜重金招兵买马,那注定是一场精彩的年度总决赛。‘种文化’与‘送文化’的并驾齐驱,让看似无形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极大地提振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流淌在农牧民群众脸上的灿烂笑容,生动地述说着他们快乐与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