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石渠县狠抓交通建设记
■胡英强 本网记者 唐闯
石渠县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500米,是川内最为偏远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期短,交通建设成为石渠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梦想筑牢基础
10月9日,“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北路记者团来到石渠采访交通建设,行驶至S456线与新荣乡通乡公路交接处,中铁一局四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此等候。
“大家一路辛苦了!”在如今道路通达的情况下,这看似一句客套话,但这句话背后蕴含的石渠交通历史和现实,只有长期在石渠的当地老百姓和老干部方能对此深有体会。在过去,下乡是一件谈之色变的事,因为每回在泥石路上颠簸,一天下来骨头都要抖散架了。
“我第一次来石渠是去年四月份,当时我们脚下还是一条只有4米宽的泥石路,一到雨天出行非常不便,现在改建成了6米宽的沥青混凝土公路,非常宽阔平坦。”中铁一局四公司项目部部长冯伟阳对记者说。
由石渠中区向东区的通乡公路,全长143公里,涉及沿线5乡2镇,彻底解决当地群众出行运输的难题,从此高原生命禁区有了谈发展、逐梦想的家园基础。
石渠是生态大县,高原湿地、草原、河流生态极其脆弱,破坏难以恢复,为守护石渠人的家园和梦想,中铁一局四公司坚持“呵护高原一草一木”的理念,通过严禁在道路规划外施工、播草种恢复植被、修筑保坎保护坡体等多举措,确保通乡公路这项生态工程建设,8月底,通乡油路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过初检。
让更多梦想开花
道路通则百事通。路通了,当地村民从自给自足开始琢磨脱贫致富的门路。
在长沙干马乡雅砻江大桥上,我们遇到4村村主任花郎。据他介绍,在以前,村民收入来源只有采挖虫草和人参果,由由于交通制约,只能低价卖给前来收购的商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一千余元。现在,交通条件极大改善,长沙干马乡五个贫困村组建成立雍达合作社,打算做收购药材生意。
花郎指着远处山脚下的一片厂房对记者说,那是他儿子正在经营的砖厂:“以前砖厂的砖主要是卖给村里修房的乡亲,现在路好了,县城建设需要的砖也会从这里购买,砖厂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交通的改善不仅让当地的物产向外输出,偏僻乡村也繁华起来,在合作社的家惠民超市里记着见到,从生活日用品、糖酒副食、鞋帽服饰到生活电器各种商品一应俱全。
路修通了,不仅改变了出行的问题,群众们的意识也得到改变,现在村民希望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据花郎主任介绍,现在光是他们村就有10个娃娃送到了县上读书,“我的孙儿现在也在读小学,我没读过书,一定要让娃娃多读书,到外面去读书。”
将石渠精神延续
谢强是一位石渠的老交通人,而他与石渠交通建设的故事却要从他的父亲讲起。谢强的父亲当年还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石渠交通建设,为奉献自己一份力量,劝服亲人后把妻儿接了过来,扎根石渠。二十年后,谢强大学毕业,也毅然选择了投身石渠交通建设,
像谢强和他父亲这样的交通人还有很多,在此次通乡公路建设中,143公里的战线上,4200-4700米的海拔上,数百位交通人克服高寒缺氧、施工周期短等各种困难,提前四个月投身通乡公路建设,为石渠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记者结束采访返程时,途经蒙宜乡科龙村通村公路施工现场,大雨裹挟着冰雹突然倾盆而下,施工人员猝不及防浑身湿透。二十分钟后,雨一刚停,工人们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当中,因为再过一个月,这里的气候将不再适合施工。
“这儿的天气多变,刚开始出大太阳,过不了一会儿又是冰雹又是雨。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工作,不管气候多恶劣,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公路承建方项目经理申光明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