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8年05月11日
力量之基
●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初心之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
精神之力
●激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磅礴力量
振兴之道
●既要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时代之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指引下继续前进
■张宏平 张守帅 钟振宇 吴忧 罗向明 熊筱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击汶川,灾难肆虐处,10多万平方公里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转眼十年,换了人间。“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在汶川震中纪念馆回荡的音乐《映秀花开了》,唱出关于生命和生活的感动与憧憬。
三年、五年、十年……在中国巨变、四川前行、灾区振兴的进程中,一座震中小镇的凤凰涅槃,见证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转眼十年,回应关切。今年2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携手应对自然灾害——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记忆”图片展上,欧洲议会副议长帕帕迪莫里斯表示,“汶川十年的巨大成就令人欣慰和振奋”。
这是汶川灾区对所有关注与爱心的回应。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跨越,于振兴中腾飞,汶川的故事走向世界,中国的精彩赢得赞誉。
转眼十年,梦想飞扬。在北川,崭新的羌城拔地而起,碉楼雄伟壮丽,巴拿恰商业街店铺林立,取名“永昌镇”的新县城,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折射各族儿女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夙愿。
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圆梦之路,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生动演绎。历经灾难洗礼的灾区人民更加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前行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震中映秀镇,带来党中央的深情关怀,看望灾区干部群众,把脉灾区未来,为四川工作点题指向。
迈步新时代,灾区与梦想同行,四川与梦想同行。
力量之基——
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首都北京。“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四川精选出40余个具有四川元素的展品参展,其中,6张照片来自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灾区。
废墟上崛起新家园,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的笑容幸福灿烂……人们驻足、细赏、惊叹,这是巴山蜀水最美的亮色,是中国大地上舒心温暖的底色。
从汶川到芦山,从芦山到九寨沟,一次次灾难袭来,一次次穿越灾难坚强崛起,背后是伟大中国力量的支撑。从巴山蜀水到神州大地,面对一次次考验,解答一道道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书写了一份份让世界惊叹的答卷。
难忘一组镜头——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成都天府广场,“四川加油!中国雄起!”震耳欲聋的呼喊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一张张坚强不屈的面容,挺立起一个民族面对灾难坚韧不屈的脊梁。
难忘一个场景——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震中汶川映秀镇。10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习近平就冒着余震来这里考察抗震救灾情况,慰问受灾群众。
十年后在汶川再度重逢,群众伸出一双双手,总书记也一次次伸出手,大家争相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一一回应祝大家新年好。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最有力的答案。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
抢险救援“分秒必争”,安置群众“百日攻坚”,恢复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援,四川上下同心协力,捧出一份份重建精彩答卷: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
地震中,一位叫蒋雨航的男生被废墟掩埋。救援部队不离不弃,五天五夜后他获救了。十年后,他已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在入党申请书上,蒋雨航写道,“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我的一切”。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这样的话语在地震灾区处处可见可闻。路透社报道说,在废墟上,共产党员为抢救同胞生命“竭尽全力”,他们“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展现了共产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世界曾担心、怀疑中国如何面对满目疮痍。震后一个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对口援建的伟大决策部署,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一省帮一重灾区,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对口援建,这一恢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与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由援建到合作、由重建到发展已成常态。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昭示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反映几千年来蜀人的无畏精神和不屈意志。汶川特大地震十年间,抗震救灾中凝结的民族精神,创造的“中国经验”,不断在四川及中华大地演进和升华。
从汶川特大地震后加班加点生产抢运救灾急需物资,到芦山地震后有序调运救灾储备物资,有备无患让救灾更加从容、高效。从全国总动员,到探索走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科学重建让家园更加美好、安全。
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强化党的领导统筹,省委从2012年启动首轮对口援藏;2016年,在原有“7+20”对口援藏总体不变的基础上,开展省内对口支援藏区贫困县、扶贫协作彝区贫困县工作。川西高原、大小凉山间,唱响着一曲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赞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虽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考验,仍实现了稳中求进,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六位;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再遭芦山、康定、九寨沟等地震冲击,应对更加从容、有序、有力;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工作考核位居全国前列;谋划推动民族地区工作,四川藏区静悄悄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变化……一切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省人民同心奋进的心血与汗水。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记得,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她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照片。总书记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灾区人民记得,从汶川特大地震到芦山地震,从康定地震到茂县特大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习近平总书记或来到灾区一线,或作出重要指示,时刻牵挂灾区百姓安危,时刻惦念灾区发展振兴。
四川人民记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四川视察,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有力指引着治蜀兴川事业坚定前行。
“永远跟党走”“感恩共产党”……在灾区、在彝区、在藏区,干部群众用发自肺腑的文字,表达着共同的心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永远跟党走,就一定能够战胜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切困难;
新时代再出发,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矢志前行!
初心之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
4月中旬,彭州龙门山下,一场跨越十年的相逢如约而至,王兰再度哽咽。
王兰是“5·12”抗震救灾经典图片《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主角”:身披雨衣的众多官兵紧紧靠拢,仿佛贴在银厂沟泥泞的陡坡上,木板担架上的她被高高举过头顶,人群接力将她一步步传递至安全地带。
十年后,当与救命恩人——当年参与救援的13名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在彭州再度相逢,王兰未语泪先流,紧紧握住官兵们的手。
握住的手,流下的泪,感动的心……这幅珍贵摄影照片充分辉映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五年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在报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着共产党人颠扑不破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这个世界最大政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在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和重建美好家园中最旗帜鲜明的昭示。
汶川水磨,曾经让亿万人揪心的地方,如今处处安乐祥和,无数中外游客醉心于水磨镇别具特色的建筑和欢快的锅庄。他们在寻找答案:一个曾经遍布灾难伤痛的地方,一个曾经汇聚高污染企业的地方,凭什么拿到联合国“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
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羌族老释比用唱经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场灾难及重建的故事,人们啧啧赞叹:眼前恬静矗立的黄泥羌寨成了美丽的“云朵上的街市”。
从理县桃坪羌寨到北川县石椅羌寨,从绵竹年画村到彭州宝山村……曾有外国媒体人断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难以破解的世界性难题。”十年后,行走在面貌一新的重建大地,他们从一个个如诗如画的美丽村寨、美丽城镇中,从灾区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中,找到“中国方案”的答案。
“中国方案”的核心,是生命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
震后第一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援下,各路救援大军从一座座废墟中抢救出83988名生还者;安全有序向全国20个省市转移上万名伤员,实现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转移救治;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发社会动荡。历经七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攻坚、千日重建奋战、十年发展振兴,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铮铮誓言。
感恩奋进,是十年来在灾区最常见最温暖的场景。
每逢重大节日、重要时刻,小金县汗牛乡足木村的一座农家院都要升起五星红旗。村民说,震后最迷茫的时候,是飘扬在灾区的一面面党旗、国旗托起他重建家园的梦想。
汶川特大地震被埋生还者马元江时时感恩自己能拥有“第二次生命”。在瓦砾中顽强坚持了178小时22分钟的他被救出,虽然失去左臂,但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他回到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的工作岗位。他努力工作,热心公益,用一只手敲出心里的话,1.4万字,题目是《祖国,我爱你》。
像前行中的灯塔,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团结带领灾区群众重建起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这些年,四川让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建成“三川两镇”(北川、汶川、青川、映秀、汉旺)等38个重点城镇,打造出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等特色示范村镇。
这些年,四川在新起点上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增进灾区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充满希望,灾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再过不到一个月,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将与全国高三学生一同迎来高考。而十年前的那场高考,北川中学却与众不同。2008年7月,该校高三学生,参加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灾区考生而设的最大规模延期高考;2010年9月的新学期,新北川中学绽放在羊角花盛开的地方;2016年,参加高考的1261名北川学生,有873人进入本科线,600分以上特优生、一本硬上线、二本硬上线三项指标实现重大突破,提前完成“三年恢复、六年提升、九年跨越”目标。
幸福生活温暖人心,灾区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看养老,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试点;看医疗,广元市探索的医疗救助资金“一站式”服务报销经验,在全国推广;看就业,从跟着大师学手艺,到各类基地谋就业创业,北川开辟就业扶贫新天地,数千名残疾人走上自力更生致富路。
幸福生活照亮前程,灾区奔康前景更加广阔。地震灾区也是四川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奔康路上,不落下一个老乡。2017年灾区贫困县由18个减少到13个,贫困人口由99.9万人减少到22.32万人,减贫人口全部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现“一超六有”。
幸福生活厚植优势,灾区山川底色绿意盎然。经过生态修复,灾区建成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1273万亩,巍峨的山峦重披绿装。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灾区重现蓝天、碧水、净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的生态康养产业蓬勃兴起。
灾区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由2013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9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灾区巨变的蓬勃动力。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其中一个着力即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个月前,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举行,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统领四川各项工作,深入研究思考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一个即是抓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人民是最大的依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将在灾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振兴的新征程中更加灿烂地绽放。
新生命寓意新未来。震后出生在什邡罗汉寺的108个“罗汉娃”迎来10周岁生日;不久前,震后绵阳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迎接新生命……
新变化展示新前程。如今,“可乐男孩”薛枭成为成都可口可乐博物馆馆长;“敬礼娃娃”郎铮已成翩翩少年;举“感恩牌”的青川孩子已进入医学院……
穿越灾难,这些美丽面孔,是希望,更是未来;战胜灾难,无数像他们一样的精彩人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光辉闪耀。
精神之力——
激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磅礴力量
5月,来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今年以来,这里已接待超过100万访问者。
走进老县城遗址,人们在老北川中学的国旗杆下仰望,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步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人们在《山川永纪》浮雕墙前驻足,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依旧清晰可见。
15名空降勇士用过的降落伞、“敬礼娃娃”郎铮被救出时的画面……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展现着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山川永纪,精神长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大地中生根,在时光里永恒,成为留给中华民族及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一个个坚强的精神地标,挺立在灾区大地——在被时间凝固的汉旺镇大钟楼下,在震中映秀镇漩口中学倒塌的教学楼前,在老北川中学唯一留下的国旗杆旁,在一个个废墟上重新崛起的美好家园,人们追忆、思索,找寻初心,汲取力量。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挺直的脊梁中最有韧劲的髓管。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纪念馆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技术员曾敬平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这个十年前曾因地震被埋压3天3夜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与质量标兵,带领着更多年轻人为我国核电技术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涅槃重生的东汽,如今是“华龙一号”主设备主要制造商,掌握着核心科技,铸造着大国重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独臂英雄”石光武的家里,又多了一条标语。
十年来,石光武带着乡亲们不等不靠、自主重建。如今,他已当了爷爷,却依旧操持着自己的小卖部,盘算着要在乡村旅游振兴中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地震中饱受创伤的枣树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美丽村、文明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3倍以上。
灾难远去,精神不朽。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村,一户企业,一片土地……在抗击灾难、重建家园、追逐梦想的路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许许多多的曾敬平、石光武,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前行着,奋斗着。
“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弘扬“东汽精神”,无数个四川企业在废墟中站起,在改革创新中勇立潮头。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弘扬“两条标语精神”,灾区人民自强奋进,地震伤痛在愈合,灾区在发展振兴中充满生机。
今年4月,泰国公主诗琳通再次到访北川。与几年前首次到访相比,她看到了更多幸福的笑容、坚定的眼神和从容的身姿。她说,在艰难时刻得到检验的,是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这是留给中国和世界的宝贵财富。
前行路上,一道道难题都是硬骨头,一对对矛盾都是必答题——
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突袭,四川百折不挠,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胜利;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川迎难而上,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小康时不我待,四川众志成城,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前行路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闯关夺隘:灾区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全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句话,标注四川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澎湃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力量。
这力量,让梦想起飞。周似会,雅安市名山区公安分局民警,马岭镇余沟村第一书记。依托分局10个支部、170名党员的优势,他把战友请进村里,既送温暖、更送志气,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像他一样,上万名第一书记同百姓一起,奋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
唐雄,北川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一个埋压139小时被救出来的医生。从前与死神抗争,如今与病痛作战,他奔波在社区指导教学,为病患做康复治疗。像他一样,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经历苦难,经过奋斗,追梦的意志更坚毅,圆梦的力量更强大。
勇敢追梦的四川人,奋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
曾敬平的愿望是中国核电能够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他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工人的力量;
石光武立志和乡亲们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乡村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早日脱贫、不再返贫,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周似会为余沟村许下的愿望;
唐雄希望用更加精进的医疗技术,造福灾区人民。
新征程,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在唐山,总书记殷殷嘱托。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殷殷嘱托。
不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唯有不懈奋斗。
4月初,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四川重整行装再出发。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一定会越绘越美!
振兴之道——
既要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映秀姑娘董梅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唱《坐上火车去拉萨》。她有一个心愿:从成都坐着火车回家乡。
董梅的梦想可望实现。今春,从都江堰到四姑娘山的“交通+旅游”山地轨道项目,开始启动前期工程。
这条旅游景观大道,一头连着历史——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个铁路重大项目成灌高铁;一头连着未来——整合串联沿线优质旅游资源,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品质。
汶川特大地震后仅一年半时间,通往极重灾区的全国首条城际快铁建成。紧接着,都汶高速、雅康高速、成绵乐高铁、成兰铁路……一条条生命大通道和经济大通道洞穿崇山峻岭,在巴蜀大地不断延伸。
灾区的起立起跳,又何止是有形的路。面对突如其来的时代考题,党中央、国务院迅疾出台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的回答坚定有力:既要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委提出“两个加快”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后,省委提出“两个跨越”奋斗目标: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灾区的发展振兴,融入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生动实践。
十年间,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灾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在推进中,又不断与党中央的新要求新目标进行对标优化。
这是一条全面改革创新之路——最近,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接连迎来两大具有高含金量的军民融合项目——桂林航讯科技将建军民融合声学风洞和激光应用产业园及军民融合航天科技应用技术产业园;中科院科研电商喀斯玛商城落户。
省委、省政府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以成德绵为核心区扎实推进,国务院授权的先行先试任务已完成15项,全国首批推广的13条经验涉及我省的有8条,十大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基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去年突破3000亿元。
这是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北川县连续三年获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进入全省少数民族“十强县”行列。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四川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美丽四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一条区域共享合作共兴之路——金堂县淮口镇成阿工业园内,四川鑫炬新兴公司的生产流水线上,一块块云铜,经多道工序处理后,变成光洁闪亮的铜丝。这个由成都和阿坝州共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飞地园区已吸引不少企业入驻,成为阿坝州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合作园区、特色园区蓬勃生长。一批飞地工业园区、产业合作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不仅延续着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更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着强大的造血功能。
十年,灾区经济划出一条优美的上扬线,与全省GDP增速曲线同步走高。从灾区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到工业、服务产业增加值,再到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从汶川到北川、青川,从西面的茂县到东面的什邡、绵竹,沿着龙门山脉,曾经遭受重创的38个城镇,已变成各具魅力的风情小镇。
十年,四川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7年经济总量达3.698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产业结构、动力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之变,带来四川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全省上下呈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特殊冲击一波接一波,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不断砥砺探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起点。新一轮发展振兴,灾区如何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望四川:要增强改革动力,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
灯塔指引方向,核心举旗定向。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全省干部群众意气风发。
感恩奋进中,灾区加倍努力,积极践行。在汶川县水磨镇,这个十年前以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如今已变为国家5A级风景区、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教育业成为主导产业。
在北川新县城,瞄准通航产业发展机遇,一个集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维修、旅游及航空运动、航空赛事于一体的绵阳(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正从这里“起飞”。
都江堰,正以绿色生态为本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灾区发展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时代之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指引下继续前进
汶川绣娘,站上时尚的国际舞台。5月2日,在汶川县,中国汶川藏羌绣传习所创始人杨华珍介绍,“最近在谈合作的,是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十年间,通过她和逾300位灾区绣娘的双手,羌绣从震前自产自销的日用品,华丽转型为与星巴克、欧莱雅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的文创产品。
“最干”的土地,种出金贵地道的药材。“都说村头种点东西太难——喀斯特地貌,水流下去就没得了。”5月4日,在北川县北山村,村支部书记李剑蹲在田边,瞧着地里挺立的一根根银杏苗,笑得很开心。十年间,村里迎难而上、反复尝试,最终以流转土地、招引龙头企业方式,实现用水不多的银杏等药材规模化种植,村民收入翻了近5倍。
不信邪、不怕难的劲头,在迎战灾难中深深浸入血脉,历经岁月沉淀,成为灾区乃至四川人民的一种气质:一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
这种自信,推动灾区浴火重生。十年间,灾区从恢复重建的“激情燃烧”,走向发展振兴的“持久发力”,全力将“推进灾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的承诺变为现实。
这种自信,推动四川披荆斩棘。从汶川特大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再到九寨沟地震,面对灾难,四川的应对愈发科学、沉稳。去年11月,地震3个月后,省政府即印发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4个月后,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即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无怪乎专家与媒体感叹,“九寨沟重建将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国际典范”。
十年,四川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四川亦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命题接踵而至——
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不足仍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况且灾区还有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等自身短板,加速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如何抓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广泛存在于灾区乃至全省。要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抓好产业兴旺这个物质基础和村民生活富裕这个根本要求,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仍是四川最大的政治责任。灾区脱贫攻坚任务并不轻松。截至去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贫困县虽较震前大幅减少,但仍有13个。没有灾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四川的全面小康。
……千头万绪,汇成时代之问:进入新时代,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上的灾区如何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治蜀兴川事业何以继往开来?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灾区,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对四川,总书记提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成为四川改革发展的“定盘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为四川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出题,四川坚定作答。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治蜀兴川“组合拳”,在4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延展——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以创新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5月初,全省推广第二批21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翻开汶川特大地震39个重灾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绿色”“改革”亦是最频繁出现的字眼。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大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4月初,全面启动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为各地乡村振兴探索路径、提供参考;6个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州)也各自提出自己的“振兴战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川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奋战正酣,全年100万贫困人口、3500个贫困村、30个贫困县将脱贫摘帽。
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四川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举行的一个月内,三次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学习,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主要领导,紧抓“关键少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开放、自信,仍然是贯穿十年的主基调。十年前的四川,坚持开放式救灾、开放式重建,集中全国乃至世界智慧,确保重建规划设计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十年后的今天,法新社和海外华文媒体团再访灾区,感叹“开放表露出的,是四川的自信,激发出的则是四川的美好未来。”
春夏之交,草木在蓬勃生长,举横幅“要当空降兵”的什邡小学生程强,当上了黄继光班班长;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再次跳起了舞蹈;地震中痛失10位亲人的“中国最坚强女警”蒋敏,也翻开了新生活的篇章……
无情的灾难,挡不住生命的顽强。4月24日8时45分,一个女婴诞生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她诞生于北川震后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这个新生婴儿的家庭,和无数再生育家庭一样,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与他们一起迎接光明未来的,是齐心协力的9100万四川人民,是13亿多万众一心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