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8年11月20日
在两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中,由100余辆摩托车组成的铁骑队冒险穿梭在悬崖陡坡上,运送抢险人员和物资,维系着堰塞湖抢险的后勤保障生命线
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将42顶帐篷、1240床被盖、100件大衣、12桶汽油、27桶柴油以及30吨食品和水送到了抢险一线
11月17日至18日,甘孜州白玉县连降大雪,积雪暗冰让许多道路难以通行。但有一种交通工具,却依然能穿行在山林间——摩托车。在两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中,一支由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冒险穿梭在悬崖陡坡上,运送抢险人员和物资,维系着堰塞湖抢险的后勤保障生命线。他们就是由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生公村村民和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组成的“悬崖边的铁骑队”。
□付真卿
自发组成铁骑队
11月3日17时15分许,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金沙江再次被堰塞体阻断。
在一江之隔的甘孜州白玉县,应急抢险队伍立即行动起来,但始终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从白玉县县城前往堰塞体,普通车辆只能抵达距离堰塞体约14公里的则巴村,剩下的是长达7.5公里、布满灌木丛的悬崖陡坡,以及近7公里、沿着河床溯江而上的一片泥泞。
摩托车和徒步,是仅有的两种通行方式。早在10月11日第一次发生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时,则巴村和附近生公村的村民就是用摩托车将人员和物资送到前线。11月3日晚,村民们再次行动起来,将第一批抢险工作组队员送上堰塞体。到11月4日,越来越多的人和物资聚集到则巴村,前线指挥部专门在此设立了一个物资中转站。
11月4日上午,39岁的则巴村村民泽仁顿珠接到村支书多吉的电话,“快回来帮忙。”当天,一支由则巴村、生公村村民和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组成的铁骑队正式成立。“一听说要参与救援,大家都主动报名。”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说,最终有100余辆摩托车加入铁骑队。
艰难保障生命线
11月4日,泽仁顿珠在中转站接到第一个任务——送一名抢险队员和约50公斤的物资到堰塞体上。从则巴村出发钻进灌木丛中,他才感受到路途艰难。所谓的道路是之前的人和摩托车踩出来的“骡马道”,最窄的地方仅约30厘米。张牙舞爪的灌木枝不时从脸上、手臂上划过,路两边不是陡坡,就是十几米高的悬崖。
为了确保安全,泽仁顿珠不敢提速。好不容易骑到江边,剩下的约7公里路全是淤泥,连摩托车也上不去了。泽仁顿珠丢下车子,背着物资徒步到坝顶。一趟下来花了3个多小时。
随后的几天里,铁骑队队员就是用这种方式,将抢险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堰塞体上。
11月7日中午,最大的一个挑战来了。铁骑队接到任务,要将一台监控山体滑坡的边坡雷达送上堰塞体。当看到这台由4个部分组成的大家伙时,村民巴登多吉有些发愁,“每个部分都有大型茶几那么大、100多公斤重,肯定是绑不上摩托车了。”
怎么办?只有靠人抬。包括巴登多吉在内的8名村民一起上阵,4人一组,用木棍和绳子做了一顶轿子,轮流抬着雷达徒步前行。他们7日中午出发,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将雷达送到目的地。
谢绝报酬感恩救援
虽然路途艰难又危险,但没有人有一句怨言。
11月3日,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队员泽仁九麦在连续多次骑车运送人员物资后,双手磨出了水泡。在医务点,医生说水泡开始感染溃烂,必须划破包扎。泽仁九麦却对医生说:“能不能不要包扎,要不然搬东西不方便。”在他的坚持下,医生只做了简单消毒处理,他转身又投入搬运物资的队伍。
水泡只是家常便饭。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有两名队员在骑行中不慎摔倒,一名队员左肩胛骨受伤,贴张膏药又跨上摩托车;另一名队员脸被擦伤,也只是简单处理一下又继续上路。
驻守在则巴村物资中转站的白玉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康清华介绍,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铁骑队将42顶帐篷、1240床被盖、100件大衣、12桶汽油、27桶柴油以及30吨食品和水送到了抢险一线,有力保障了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抢险行动。
铁骑队队员特别是当地村民的无私行动感动了不少搭乘摩托车的救援队队员和专家,不少人都掏出钱想要表达谢意,但全被拒绝了。
“发生这么大的灾难后,党和政府第一时间派人赶来救援,我们做这点小事,真算不了什么。”泽仁顿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