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盛德白玉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03日

2018年白玉县城全景。 徐平波 摄

喜获丰收的村民。

装饰一新的村民厨房。

昌根村牧民定居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白玉县城。

◎县委中心报道组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游飞 文/图

地处川藏结合部甘孜州西部边陲的白玉县,系藏语译音,意为吉祥盛德之地,与西藏贡觉、江达两县隔金沙江相邻。全县幅员面积10591平方公里,县城距四川省会成都998公里,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辖2镇15乡、156个行政村、4个寺庙管理机构、35座寺庙,人口5.7万。白玉县资源富集,生态保护完整,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淳朴,民俗独特,旅游潜力巨大。这里格萨尔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河坡民族手工艺久负盛名,藏民族金属锻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玛王朝古遗址对康巴文化研究极具参考价值,独一无二的原生态“手指锅庄”被称作“藏族锅庄的密码,活态的舞谱记载”,挥毫成画的“门萨”唐卡绘画技艺令人拍案叫绝。吉祥盛德白玉,如梦如幻。

一座城 吉祥之地的华丽嬗变

在白玉县城,错落有致的特色楼房排列,道路两旁茂盛的秋叶泛黄,安静并泛着民族风情的街道,面对清澈明静的欧曲河,秋日的白玉城,景色更加宜人,秋风缓缓吹过,秋天的白玉县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起点,而是白玉向美丽踏足的第一步。

“春揽山花夏戏水,秋舞红叶冬赏雪”。漫步县城,色彩从峰峭染至河谷、欧曲河水岸,倒映水中,碧水蓝天,五彩红叶,构成了白玉县城如油画般绚丽秀美的迷人风光。

洁白的护栏、平整的步游道、花团锦簇的城市绿化带,桥上、河两岸以及建筑物上的灯光带,光影白玉,如诗如画,醉了游客,美了市民的心境。

格萨尔王雕塑、河坡手工艺、察青松多自然生态区动植物、白玉农牧民生产生活、红军长征在白玉等浮雕栩栩如生,如今,盛德文化休闲广场成为白玉市民又一休闲娱乐好去处。

“2010年,我分配到白玉时,最好的宾馆就是沙鲁里宾馆,相当于成都90年代的招待所,稀稀拉拉有几盏路灯,经常停电停水,没有步行道,更没有绿化带,县城道路是破旧的水泥路。”谈到白玉县最初给自己的印象,白玉县住建局副局长杨岳飞坦言,当时的县城还没有内地的农村小镇繁华。

在城乡提升战略中,白玉县着力以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为主,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基本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旅”城镇为主线,打造“吉祥之地,盛德之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通过突出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建设、打造城市景观、推进城市更新六大工程,把县城建设成“定位精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风貌独特、文化彰显,要素聚集、产业带动,管理精细、文明现代,辐射带动力强的旅游之城、商贸之城、遗产之城”。5年来,投入约6亿元形成以滨河花园商业区、文化广电区、园丁小区和金御花园等居住区、白玉大厦、政法集中办公区等行政办公区为中心区域的总体格局;投资3000万元建成博美山森林公园;投入2998万元,完成河西街、河东街道路改扩建项目;投入1992万元,提升县城文化品位建设。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1.8平方公里拓展到2.8平方公里。如今在白玉,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一盏盏路灯明亮别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映照着静静流淌的欧曲河水,三三两两的行人相约散步在欧曲河畔。

有着“藏民族手工艺之乡”美誉的河坡,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打造集旅游民居接待、民族手工艺一条街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集镇。如今干净整洁的河坡乡街道上,很难再看到牛羊随处跑、垃圾遍地丢的脏乱差景象,极目远眺仿如一幅世外桃源般美丽画卷。

改革开放40年,白玉县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提高群众获得感。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19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273元,全县经济综合评价排名在民族地区县排名从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在全州排名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

鲲鹏展翅凌万里,策马扬鞭再奋蹄。在小康路上,白玉儿女疾步向前。

一个人 三代人的幸福看得见

“我今年已经65岁了,当过22年的村支书,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我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想到,还能够在县城买一套105平方米的住房,无论是住在农村老家,还是住在县城,舒服安逸的日子,让我快乐无忧。”白玉县金沙乡播欧村村民夏坡多吉一脸幸福。

“我是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没有多少文化。”夏坡多吉直言,到了他的下一代,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教育支出让他有些承受不了,女儿初中毕业后在甘孜卫校读书,一年的开销就是好几千元,因为除了种地,家里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他只好到处打工,一天的工钱才20元,勉强把儿子和女儿培养成人,现在,儿子在县人事局开车,女儿在国网电力公司上班。目前,他的一个孙子在成都读高中,而在城小读书的两个孙子不用花一分钱,连吃饭、住宿的钱都免了。现在村民都踊跃送子女读书,虽然播欧村距离县城才3公里,过去,由于村民经济困难,都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这几年,县上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每个乡中心校都修得非常漂亮。时代不同了,村民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明显转变,接送子女上学,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细数三代人的变化,夏坡多吉感慨良多。1994年,夏坡多吉因为肠梗阻,在华西医院住院花了2万元,家里没有钱,到处借钱,出院后,他打工挣钱还债,3年都没有还清。2017年,他因病住院,花了1万多元,通过医保报销,自己开销了不到3000元。过去,因为穷,看病花费上了100元,村民都舍不得。现在买了医保,农民像国家干部一样可以报销医药费,还有大病医疗救助,如果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连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都由国家出了。结核病、包虫病等是国家医疗卫生项目,患者几乎不用花钱。不会再有“因病致贫”的现象了。“现在建卡贫困户到医院生孩子,还可以得到600元的补助。这样的好事,过去想都不敢想。”

播欧村只能种植青稞、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广种薄收,只能解决温饱。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90年代,夏坡多吉组建了30人的队伍包揽砍树、植树、修通村路等项目,在县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月收入和国家干部差不多。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每年发放的大米、面粉吃不完;2004年,国家还免除了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村民的幸福更是看得见,为了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县上整合资金,对贫困户新建房每户补贴8万元,不仅管装修,还统一定制家具。”夏坡多吉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10年前,他新修了住房,最近几年,他享受到“五改三建”资金2万元,他的住房价值50万元,装修得富丽堂皇,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现在村民以每亩14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一家公司发展大棚蔬菜,比种植玉米和青稞的收入还要高,村民有了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夏坡多吉心满意足地说,在实施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县乡干部还帮助村民发展富民产业,通村路、连户路修到了家门口,全村62户,就有12户买了小汽车,到县城、到康定都比较方便。

冬日暖阳, 夏坡多吉走在乡间小路上,望着美丽幸福新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感党恩的歌谣。新时代,播欧村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段记忆 千里康定一日还

11月28日,正在成都出差的白玉县交通运输局职工刘亚,从成都驱车到白玉,只用了13个小时,更加快捷的交通,让刘亚感受到了“飞”一样的感觉。

1985年,刘亚第一次从老家巴中来到白玉。“从巴中到白玉,我走了半个月。成都到康定要3天,康定到白玉的客车是3天发一班,从康定到白玉要走3天时间。”刘亚回忆说,甘白路1972年就通车了,但通行能力极差,他吃尽苦头才到达白玉县。交通落后,白玉县商品运输也非常困难,很多商品经德格县运往岗托大桥,再通过渡船运往白玉,70多公里的水运,要两天时间才能运到白玉县城。那时候,有一种职业就叫“纤夫”,沿金沙江畔的村民靠拉船增加收入,这样落后的运输方式一直持续到1987年。

在白玉县工作的干部职工回一趟老家苦不堪言,路途颠簸,回一趟老家,几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2008年,刘亚由白玉林业局调县交通运输局工作。“2002年开始的通县油路建设,白玉县迎来了交通建设的新时代。”刘亚感叹道,2012年和2013年,岗白路、甘白路相继升级改造,并纳入全州25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2016年全部改造完成,白玉县城到德格只要2个小时,甘白路卓达拉山隧道通车后,白玉到甘孜只要3个小时。

在协塘村勘测线路时,刘亚和同事骑马、翻山越岭,在牧民的帐篷里住了两晚上。这条通村公路施工条件极其复杂,悬崖陡壁,荆棘丛生。“山下住着20多户,有100多人,因为出行难,村民要在山上住两晚,才能到达县城,年老一点的村民连县城都没有去过。村民基本生活物资靠马帮运输。”刘亚说,村民得知即将修建通村公路,高兴地给施工人员送饭送菜。日西、卡岗村公路线路长、施工难度大,能够修通就是奇迹。

告别贫困必须先修路。2010年,白玉县启动通村公路建设,2017年,白玉县投入3.31亿元,建成通乡油路23.9公里、村通畅公路442公里;2018年,白玉县抢抓第四轮“交通大会战”机遇,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力争G215线白玉至巴塘段全线开工,完成G215(盖玉)实验段公路改造;启动S458线(格学桥至格萨尔机场段)改造工程,争取S314线(阿察镇至新龙皮擦乡段)开工建设。计划投入4.8亿元,建成卡岗等11条村通畅公路,加快推进山岩乡劣巴村断头路建设,实施安保工程30公里,建成麻通手工艺桥;完成盖玉、河坡两乡客运站和38个村级招呼站建设,力争新建县机械化养护中心;启动出租车运营,开通乡村客运,着力构建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切实让群众“走上通畅路”。

“2014年,白玉县开始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目前,全县156个行政村就有150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刘亚高兴地说,过去,村民要走两三天的山路,现在,骑上摩托车只要两个小时就能达到县城,水泥路通达村寨,村民们买了农用车,条件好的村民还买了大卡车和小汽车,出行通畅,产业发展,买卖兴隆,村民逐渐告别了贫困,格萨尔机场即将建成通航,白玉县城到机场只要两个多小时,到成都最多4个小时。交通巨变,白玉人民走在幸福的小康路上。





  • 上一篇:本月起四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再提高
  • 下一篇:392名贫困群众搬进“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