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03月07日
编者按
3月6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发表了对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专访文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本网今日予以转载。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学习时报记者 李玉梅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这是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6个关于农业农村的“一号文件”。“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接受学习时报专访,重点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等情况作了介绍。
学习时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您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
彭清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指导“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每一次都对四川“三农”工作提出重要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明确了四川“三农”发展目标任务、方法路径和着力重点,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
四川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三农”工作做好了,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极具战略意义。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去年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省委22个重点课题之一,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的重要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确保“三农”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我们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只有“三农”这个“基本盘”和“战略后院”稳住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创造更多空间潜力,确保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推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学习时报:党中央明确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彭清华: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谋划部署,专门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大会进行全面安排,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规划,出台了乡村振兴考评激励办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和现代农业园区考评激励方案,初步构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形成工作重点上优先安排、资金项目上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的保障体系。
我们认识到,乡村“五大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但也不是平均用力,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聚焦发力点,着力抓好一些“吹糠见米”的重点工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村产业不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都无从谈起。产业发展起来了,人才才会回流,资金、项目才有投入载体。产业发展必须有抓手。经过研究,明确打造10大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的“10+ 3”产业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重点强力推进,就是要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园区作为农村改革“试验田”、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现代农业“样板区”的先导性作用,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机农技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形成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把我省农业发展带到现代化轨道上来,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综合实力和农业发展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目前,我省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等人居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既影响农村形象,又降低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部署,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坚持把生态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深入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突出抓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常态化、全覆盖的保洁制度,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让绿色成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底色,让宜居成为广大农民幸福生活的写照,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环境留住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充分焕发四川乡村文明新气象。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学习时报: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彭清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前提还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个部分就专门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四川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特别是彝区藏区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凉山脱贫更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突出凉山彝区这个重中之重,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年新增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共派出5700多名干部开展综合帮扶,统筹抓好禁毒防艾、控超保学、自发搬迁、移风易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任务,举全省之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去年全省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3513个贫困村退出,30个计划摘帽贫困县达到验收标准。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乡村振兴的特殊任务,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就业增收、培养本地人才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注重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机能”。比如,去年我们在全省设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把优质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带出深山、推向市场,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增强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动力。同时,统筹做好贫困群众与临界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抓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让农民群众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时报:去年以来,四川在关心关爱农民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实打实做了很多工作,社会各界纷纷“点赞”。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彭清华: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每年约有250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工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用勤劳和智慧盖起一座座高楼、修通一条条道路、生产出一批批产品,甚至办起了一个个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工在外打拼多年,经过社会这所“实践大学”的锤炼,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有市场头脑、有技能、有一定资金积累,对家乡充满感情,愿意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的宝贵人才,也是推动四川脱贫攻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省委多次就农民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去年10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到广东、浙江两省考察学习期间,在广州专门召开川籍农民工座谈会,在杭州看望慰问了部分川籍农民工代表,之后又制定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措施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22条措施。省委要求各级组织要带着强烈责任和深厚感情做好农民工工作。今年春节期间,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共开设农民工返乡专列专车1000余班次,为20余万农民工提供了返程服务,组织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走访看望了119万返乡农民工及农民工家庭,了解所思所盼,竭诚排忧解难。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有65万人回家乡发展,创办企业16.9万户,实现总产值近40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工作统筹,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老人照顾、医疗保险、技能培训、劳动保护、薪酬待遇、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注意从优秀农民工中物色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基层干部,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在回报家乡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精彩华章。
乡村振兴前景广阔,“三农”工作大有作为。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拼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开创四川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