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07日
筑牢信用“安全网” 驱动脱贫“加速器”
次仁彭措(中)与信用社工作人员在新修的房屋前。
◎向俾军 文/图
金融信贷支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但在我州受历史、社会条件影响,“贫困户贷款难、难贷款”与“金融机构扶贫信贷风险大、成本高”两种现象却长期交错共存。为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作用,近年来,乡城县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新信贷扶贫手段,大力培树信用社会风气,“信用精准脱贫示范县”创建工作举措有力、效果显著。
夯基础+深修复
信用建设抓得牢
今年9月,乡城县尼斯镇岗色村村民次仁彭措成功出售了一批半年前买进的牦牛,并从中获得了一万多元的利润。看着眼前的一大摞钞票,次仁彭措的母亲至今不敢相信两年前还一贫如洗的儿子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小老板。而次仁彭措本人每每谈及自己的创业启动资金都会感叹:“讲信用就是好,贷到款后我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也想不到的!”原来,次仁彭措很早就有做买卖牦牛生意的打算,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2016年,乡城县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开展精准扶贫,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次仁彭措一家被评为5星级信用户,随后他在该县农村信用社贷了5万元免抵押、免担保、补贴利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开启了创业之路,并从此生意越做越大,目前次仁彭措家的人均年收入已经由2016年的2000元,增长为了8000多元。
自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后,乡城县把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了全县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工作成效,该县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了一列配套文件。几年来,乡城县坚持“典型示范带动全局发展”,以“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统揽,做到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目前,乡城县完成信用评级的不少群众都享受了信贷优惠政策,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高达93%,居全省第一。
为确保整个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特别是针对小额扶贫信用精准贷款,地方党政建立动态区间延迟归还保证基金,群众有逾期的,先由基金垫支归还,接着采取措施由群众在动态时间内及时补上,这样既保证大环境信用,又逐步强化群众信用意识。同时该县还通过进村入户等多种方式,加大金融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培树良好信用风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该县的信用宣传已经覆盖2万多人次。
支龙头+带致富
应贷尽贷深扶贫
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是乡城县产业扶贫的典型企业。该公司在当地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植中藏药材,并在当地建有药品加工厂,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同时还就地收购加工农特产品,帮助当地群众把资源变成了“资产”。“没想到,我一个农民还在家门口成上班族了。”憨厚的达瓦高兴地笑着说。目前,该公司长期聘用当地群众固定上班的有20多人,临时雇佣的当地群众有200多人。据了解,藏青蓝药业有限公司入驻乡城之后,通过流转土地、集体经济分红、就业用工、收购土特产等多种形式,每年能为当地群众带来近百万元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的带动下,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当地群众的感激和认可,该公司负责人钟旭东却坦言:“我们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今年年初公司还在县农行获得了2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我们也和金融机构一样希望,发挥自己的力量推动地区发展!”
近年来,乡城县金融机构以信用村、信用户优惠信贷政策落实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为企业、集体、普通群众和贫困户量体裁衣,推出了“阳光信贷”等线上线下多款条件宽松、审批程序简单、利率优惠的惠民信贷业务,积极助力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或个人改善生活条件。乡城县尼斯镇岗色村会计次真介绍,该村在2016年被评为信用村,村上9户贫困户都被评为5星信用户,其中4户在信用社贷了5万,5户贷了4万,贷款都拿去买牛养猪,2016年之前全村人均收入大约是2800元,现在人均收入3600元以上。截至2018年10月底,乡城县已累计为11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信用贷款590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