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25日
5个深度贫困县(市)实现高质量“摘帽”
丹巴县小巴旺村农牧民群众载歌载舞谢党恩、庆脱贫。 县委中心报道组 黄兰峻 摄
●注重优先发展农牧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做强旅游产业
●“实打实”推进住房安全攻坚
●强化教育引导点燃“内动力”
本网讯 “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县(市)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以下(其中,康定0.04%,丹巴0.49%,九龙、乡城、稻城均为0),群众认可度均高于98%,高质量实现5县(市)‘摘帽’。”5月21日,记者从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我州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个深度贫困县(市)成功退出贫困县行列,创造了全州扶贫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注重优先发展农牧产业。我州按照“调结构、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打造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创建省级、州级现代农业园区。康定市坚持“西山东水”“西大东精”产业发展思路,建成万亩黑青稞、万亩蔬菜、万亩花海和9.22万亩水果、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农业基地,5个特色养殖小区,流转土地5700亩,打响“中国高原羊肚菌之乡”“洞波酒业”“蓝逸牦牛奶”等品牌,2018年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6190元以上。丹巴县则围绕“就地就近就业、异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238人,落实公益性岗位2165个,引导就业600余人次,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依托资源优势做强旅游产业。我州以基础保障、景区带动、商品开发、专合引领、乡村旅游、人才支撑、对口援建、智慧旅游、政策扶持的九个扶贫新模式,拉动创新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三驾马车”,做足“旅游+”文章。稻城县以生态为本底,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全域旅游助推精准扶贫“132”稻城实践,创建“特色旅游小镇”2个,实施旅游扶贫示范村13个,创建“乡村民宿达标户”“星级乡村酒店”“特色经营店”67家,2018年亚丁景区游客购票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藏区文化内涵,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牧民变市民”的旅游脱贫之路。
“实打实”推进住房安全攻坚。我州切实将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开展住房安全摸排行动,实施危房改造、避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抓好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九龙县通过藏区新居、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的实施,全面实现1890户6985名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丹巴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25户,同步推进搬迁群众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安全住房、广播电视全部达标,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个县(市)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参保“两个100%”和“十免一补”,设立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基金,实现贫困患者在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支付控制在5%以内。稻城县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和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强化教育引导点燃“内动力”。我州坚持思想引导,大力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办好“农牧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增强“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认识,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九龙县坚持教育为“先”,激发“脱贫动能”,开展州、县、乡藏汉彝三种语言引领讲、覆盖讲、入户讲;围绕“全域九龙儿女上好学·创全州一流教育品牌”目标,充分发挥“农牧民夜校”在脱贫攻坚中的“助推器”及“加油站”作用,有效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强化正向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劳务补贴等方式,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户参与情况挂钩,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乡城县制定《“劳动收入奖励”实施方案》,从种植养殖业项目、劳务收入等方面分别进行奖励,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
邱志娟 记者 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