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0日
◎本网记者 游飞
仲夏8月的甘孜藏区高原,阳光灿烂,绿意盎然,喜事连连。
石渠县真达乡傲一村的四郎拥措奶奶满心欢喜,忙着在家里张罗布置,为33岁的小儿子根腰迎娶新娘,了却此生最大心愿;甘孜县吉绒隆沟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昂翁绒波一家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大方取出上千元存款置办零食礼品,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新龙县皮擦乡的益呷到乡上的食堂当上厨师长,经过培训上岗的他信心十足,以后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可以随时满足两个儿子买新玩具的愿望。
对于这两年陆续摘掉贫困帽的他们来说,幸福生活莫过于此。
截至2018年底,我州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3.17%下降到3.52%,创造了我州扶贫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脱贫攻坚标重点、指方向。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重要组成部分,我州迅速回应。3月上中旬,州委书记刘成鸣来到道孚、色达、炉霍等地调研时再次指出,脱贫攻坚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国家形象,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要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对照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查找薄弱环节,抓实各项工作,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7月上旬,我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2019年第6次会议,据通报,今年以来,县摘帽“三有”、村退出“五有”、户脱贫“六有”的14项指标完成进度均达50%以上,平均进度达80%以上,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县(市)经省政府正式批复退出贫困序列。
总结中前行;破难中补短。深入实践高质量脱贫,我州在行动中奏响一曲曲高原礼赞之歌。
政策兜底
圆梦脱贫打根基
挪穷窝、住新房、圆美梦。8月初,在色达县大则乡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穿梭在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间,家家户户房顶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独具藏式特色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身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起欢快地舞蹈,小朋友们则跑跳着嬉戏,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高原乡村图景。
在集中安置点住户贡波80平方米的套房里,藏式茶几、电视柜、平板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澈透凉的水喷涌而出。旁边单独的洗澡间,电热水器里烧满了热水,随时都可洗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而这,也是集中安置点35户从厚门村牧区搬迁下来的贫困群众新家的标准配置。
“一分钱没花就搬进了这样舒适的新房,全靠党委政府为我们贫困户兜了底。”说起现在的居住条件,贡波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在德格县龚垭乡来格村来格组,2019年初,贫困户次仁永宗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搬进了新家。翻开次仁永宗家的账本,2018年纳入医疗救助名单,享受一次性高海拔补助、草补、林补、公益林补助和粮补等惠民财政补贴,以及低保兜底和集体小额信用贷款分红,这些兜底政策收入,就超过一万元。
政策兜底,为脱贫攻坚打根基,给贫困群众吃定心丸。2019年以来,在原来政策基础上,我州全面贯彻落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12个县摘帽、251个村退出、7161户31242人脱贫”年度目标,强化安排部署,科学确定年度减贫计划,制定《21个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雅砻江上游4县24乡镇2019年目标任务》。截至7月中旬,已分配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85亿元,其中重点倾斜安排24个深度贫困乡镇2.08亿元。筹集“四项扶贫基金”12.66亿元,发放基金7.15亿元、小额信贷10.53亿元。
在户脱贫“六有”上,义务教育保障7849人、基本医疗保障31242人,均完成目标的100%;达标安全住房4292户、安全饮用水4230户、生活用电5300户、广播电视4369户,分别完成目标的59.94%、59.07% 、74.01%、61.01%。在村退出“五有”上,达标村集体经济137个、通村硬化路214个、文化室151个、卫生室187个、通信网络204个,分别完成目标的54.8%、85.6%、60.4%、74.8%、81.6%。在县摘帽“三有”上,达标中心校219个、卫生院225个、便民服务中心158个,分别完成目标的94.81%、96.98%、67.81%。
产业提档
富民途径路子宽
政策兜底是保障,富民提档还得靠产业。2019年以来,我州重点抓好专项扶贫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就业这一稳定增收路径,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后劲。
石渠县深入推进沿S457线绿色畜牧产业示范带和G215沿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以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青藏药谷特色中藏药材基地为引领,推动沙棘、人参果、大黄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色达县实施生态扶贫产业见效显著。5个造林合作社组织345名贫困户参与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沙化土地1万余亩,人均务工收入9629元。此外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发放生产母畜,支持贡布手工艺、明达牦牛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巴塘县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对口援建下,成功引进成都牧山泉水业有限公司,打造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3180”高端矿泉水品牌;引进山东寿光高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打造总投资3500万元的“高原鲜”大棚蔬菜项目,开创了脱贫攻坚“县内飞地园区”模式。
今年以来,3180矿泉水厂已经在巴塘县通过签订正式用工和合同,聘用当地劳动力16名,每名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拉真是巴塘县松多乡的村民,28岁的他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家庭以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等作物,人均收入不足脱贫标准,是巴塘县的建卡贫困户。3180矿泉水厂入驻后,他被聘为门卫,负责公司厂区的安全保卫工作,成为了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工资的上班族,休假的时候,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可以回家照顾家里、陪陪家人。
“以前都没有想过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还能每月拿到这么高的工资。”聊起现在的生活,拉真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据统计,今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产业提档建设方面,我州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9.5万亩、完成目标的101.77%,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3个、完成目标的63.89%。加快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村),19座旅游厕所已开工。完成中藏药材种植8.43万亩、完成目标的99.18%。甘孜、理塘等5县完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955人、完成目标的57.38%,开发公益性岗位13871个、完成目标的81.72%。
创新升级
藏区高原展新风
走进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森珠达孜王宫、三十员大将寨子、格萨尔文化体验区等特色建筑美轮美奂,向世人展现着底蕴深厚的格萨尔文化。历经两年多建设,格萨尔王城将在今年9月与甘孜格萨尔机场同步投入运营。届时,这座文化王城,将成为甘孜县脱贫攻坚工作从基础到创新升级的希望之城。
项目总投资6.3亿元,总面积达1455亩的格萨尔王城,是甘孜县贫困村的“飞地”集体经济实体,贫困村以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建成后,甘孜牧区的群众就可将水淘糌粑等美食,氆鲁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松茸等高原“山珍”直接拿到王城来进行市场交易。
从9月起,入股的贫困村每年将分得王城数万至10余万元的租金收入。“到时到格萨尔王城来卖土特产,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实现就业,取得股金分红。”对即将开城的格萨尔王城,甘孜县斯俄乡也哈村贫困村民谢德则瓜心中充满了期待。
格萨尔王城项目是我州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创新升级的一个缩影。要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更多的创新升级,离不开内生动力的持续激发。为此,我州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润育工程”的实施中,推广脱贫典型、脱贫标兵、致富能手,调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积极性。据统计,今年以来,依托2679所农民夜校,组织农牧民学汉语、学文化、学法律、学政策、学技能,已培训农牧民群众270.35万人次。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全州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完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藏区高原的群众们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文明新风树起来,感恩歌曲唱起来。“青稞酿出的酒献给我们的党;吉祥如意的酒献给我们的英雄前辈;充满感恩的酒献给我们的带头人”,为感恩党委政府带领大家脱贫攻坚,石渠县真达乡麻达村村民昂列巴专门编的一首藏语民俗歌曲,在村民口中广泛传唱,成为藏区老百姓感恩之情的最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