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11月12日
□本网记者 张红霞
“这是全省党史研究工作者共同的成果。”11月7日,说起《红军长征在四川》系列图书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党史一处处长周锐京难掩激动。
2015年年初,省委党史研究室决定重修1986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一书。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周锐京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图书的主编,带领全省100多名党史研究工作者,开始了另一场“长征”。
经过打磨,重修的《红军长征在四川》面世,第一批系列丛书包括文字图书(修订版)和图志版上、下册,出版发行后获得国内党史学者的认可。
深入发掘考证刷新多个数据和史实
较此前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重新修订的同名书籍由40万字增加到61万字,新增文字21万字,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
“自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从1935年1月进入四川,到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离开四川,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期间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翻越67个垭口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全省69个县(区)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周锐京介绍的这组数据,是由全省10个长征经过的市州党史部门,深入到县和乡镇,一段一段发掘、考证出来的,刷新了多个数据和史实。
“翻越67座雪山和69个县(区)留下红军足迹这两个数据的得出,既有借鉴,也有实地踏勘。”周锐京说,课题组吸收了新华文轩高级编辑周军的一部分成果。利用节假日,周军逐一考证红军在四川的遗迹,17年时间里写出5部关于长征的书。周锐京也多次带队前往甘孜、阿坝、凉山、雅安等地踏勘。经过发掘和考证,课题组将过去“20余座雪山”的陈述确定为“67座”,将“经过当时四川六成的县域”明确为69个县(区),并且通过基层党史研究部门一段一段绘制长征地图,得到了一幅珍贵的《红军长征过四川示意图》。
过去,学界普遍认为红军长征没有经过南坪县(今九寨沟县),但经过阿坝州党史部门考证后,《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对此进行了修订,明确红军长征经过了九寨沟县大录乡,行军里程是63.5公里。这不仅确定了红军长征覆盖了阿坝州所有县,还第一次在权威党史著作中明确红军长征在九寨沟县征战历史。
周锐京说,课题组用8个“最”概括了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川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久的省区;四川是革命战略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最关键的地区;四川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的省区;四川是长征中发生重要战斗战役最多的省区;四川是红军长征中经历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省区;四川是红军长征中开展民族工作最频繁、成效最显著的省区;四川是为红军长征提供人力、物力最多的省区;四川是党中央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同张国焘分裂活动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经受洗礼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周锐京研究长征史30余年,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参与这本书的修订,使我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周锐京难以忘怀长征路上共产党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的“17勇士强渡大渡河”,其实应该是18位勇士。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遣队攻占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5月25日,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率熊尚林等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分两批乘船登上大渡河对岸,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出版的《战士报》对孙继先进行了采访,他提供了一份跟着自己冲锋陷阵的17人名单,压根儿没有考虑自己。
“这实际上是共产党人冲锋在前、淡泊名利的生动体现,也是红军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原因。”周锐京说,后来,当时的团长杨得志将军专门写文章对此进行了纠正。1990年孙继先逝世时,新华社播发了电稿,明确指出:孙继先“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战斗的十八勇士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所以,我们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红军长征在四川》著作中,将17勇士更正为18勇士。”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长征战士充满理想与信念,这也是革命成功的原因。”周锐京说。
当《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出版时,在作者一页,周锐京执意要求署上所有参与长征一线踏勘的100多位基层党史研究工作者姓名,“这是全省党史研究工作者的集体成果。”
7月,在中宣部主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周锐京接受了全国多家媒体采访,《红军长征在四川》一书中许多内容被记者们采用。全省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班上,周锐京的讲课内容通过直播,被全省各级领导干部8.8万人集中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