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雪域高原迎春来

四川日报    2020年03月30日

四川藏区一派热火朝天的发展建设图卷徐徐展开

□川报记者 侯冲

  3月25日,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甘孜州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耕种现场,刚刚“苏醒”的大地上,农机轰鸣。

  基地涉及拖坝乡3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30余户,包括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村民还能到基地打工。”站在田边,拖坝三村村委会主任西绕青批憧憬无限。

  同一天,阿坝州松潘县黄胜关车站,成西铁路四川段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一座座水泥桥墩勾勒出这条从西北到西南的银龙“骨架”。从苦寒之地到动车时代,川西高原跑出奔康“加速度”。

  时间回溯到一个多月前。2月18日,省政府批准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16个藏区贫困县。四川藏区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从春耕现场到建设工地,25万平方公里的四川藏区,正律动着新生活、新奋斗的强劲脉搏!

强力部署

省级领导联系藏区贫困县,打出政策“组合拳”

  雅砻江畔,壁立千仞,江风呼啸。德格县中扎科乡毗邻雅砻江,距县城300多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中扎科乡党委书记郎加泽仁介绍,全乡13个行政村,“挂”在雅砻江峡谷两岸,文盲率曾高达70%以上。在整个雅砻江上游,像中扎科乡这样的深度贫困乡镇,还有24个,分布在德格、石渠、甘孜、色达4县交界地域。

  这是我省藏区深度贫困的缩影。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都是“一步跨千年”,贫困“面广、程度深”特点明显。

  面广,藏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

  程度深,这里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截至2013年底,藏区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贫困发生率20.1%。

  克非常之役,须非常之举。四川始终把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摆在事关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治藏、稳藏、兴藏的重要位置,纳入全省工作大局谋划部署推动——

  选派“指挥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藏区贫困乡村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7名省级领导同志联系指导藏区32个贫困县。

  发布“作战令”。2013年,聚焦就业、教育等6个方面,启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201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

  征调“突击队”。在四川藏区,共有6300多名驻村干部,斗严寒、战缺氧、克深贫,与贫困老乡共同奋战在脱贫一线。

  在四川藏区高原上,一场与绝对贫困的决战,吹响冲锋号角。

勠力鏖战

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补短板强产业

  2016年5月,刚上任炉霍县洛秋乡易日村第一书记的吕波,坐着摩托车颠簸进村里时,傻了眼。

  易日村是牧区,村民一年四季几乎吃不到蔬菜。一顶帐篷、一点炉火、一块藏毯,就这样过了千百年。

  “过好日子,得先挣钱。”考察一圈后,吕波决定在村里发展梅花鹿养殖,出售鹿茸、鹿胎膏等中药材。目前,村里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梅花鹿90多头,去年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分红340元。

  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青稞、牦牛、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新改建特色产业基地137万余亩。现在行走在藏区,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一幅特色鲜明、种养结合的产业画图徐徐展开。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四川藏区气候资源、旅游资源较丰富,一些“新而美”产业在此扎根:卖星星,稻城县傍河乡的村民谋划着利用闲置房屋做星空观测接待;卖阳光,金川县安宁镇八角碉村后山上的光伏发电,让党支部书记胡伯刚喜上眉梢;卖空气,汶川县打造康养旅游胜地带动群众脱贫。

  产业之外,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四川藏区尚有诸多难愈“顽疾”,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是其中之一。

  “之前村里几乎每家都有大骨节病人。”壤塘县茸木达乡甲拉村党支部书记满特印象深刻:自政府开展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项目后,村里便没有一例新发病例。不仅是甲拉村,四川藏区大骨节病连续8年没有新发病例,包虫病检出率下降至0.04%。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代缴,贫困户县域内就医自费比例控制在5%以内。

  身体的病靠医院诊疗,思想的营养需教育补充。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去藏区的人发现,会说普通话的娃娃越来越多。这背后,是四川持续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多措并举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

  遇到晴天,红原县瓦切镇色永村牧民瓦尔多,总要把家里的电动三轮车仔仔细细擦拭一遍。这辆电动三轮车,是他因勤劳致富被评定为村里“勤奋之星”的奖品。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红原县实施贫困户“星级评定”正向激励机制。两年来,已有216名贫困村民摘星,“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蔚然成风。

携手攻坚

念好帮扶“山海经”奔康路上勠力同心

  广州市荔湾区花博大道25号,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来自我省藏区的腊肉、菌菇、奶制品等深受欢迎。

  跨越山水,东西部扶贫协作“花”开南粤,“种子”却深扎雪域高原。

  协作,是一道千里同香的菜肴。去年底,5位甘孜州选手在“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上捧杯。这背后,是广东将“粤菜师傅”工程导入省际技能扶贫协作,做惯了酥油糌粑的农牧民,也能通过烹饪鲜美粤菜挣钱。

  协作,是一座千里共建的园区。九寨沟县探索将用地指标“飞”到浙江省嘉善县,打造嘉善-庆元-九寨沟“飞地”产业园,以此获得收益。截至去年底,九寨沟县已收益700万元,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协作,是一群千里相遇的共同奋斗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黄志祥,一年内曾两到甘孜州人民医院挂职。工作之余,他每周都会在科室授课;与医院同事们讨论病例,手把手教他们做手术,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奏响扶贫协作曲,念好帮扶“山海经”。截至目前,浙粤两省8市34个县参加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四川藏区32个贫困县,累计落实财政性帮扶资金35.6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74个。

  奔康路上,勠力同心,其利断金。驰援四川藏区的不仅有浙粤,还有省内86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藏区32个贫困县,实现每个贫困县都有省直部门(单位)、高校、医院、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帮扶;省内较发达的6市23县对口帮扶藏区32个贫困县,聚焦产业发展、智力支援、劳务协作等六项重点任务,累计落实政府性帮扶资金31.92亿元。

  汇聚社会扶贫合力,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去年底,已有1480家企业(商协会)全覆盖结对帮扶藏区1113个村。

加快恢复发展

战“疫”中目标笃定藏区发展迎来新篇章

  进入3月以来,作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甘孜州陆续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中断的康定、稻城、格萨尔机场全线恢复通航。

  要想富,先修路。大到机场、高速,小到县道、村路,一张日益密织的交通网络,是观察四川藏区“蝶变”的重要窗口——

  “溜索改桥”全面完成、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建成通车、雅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四川藏区乡村通畅率均达100%……雪域高原,蜀道不再难。

  木地板锃光瓦亮、藏毯崭新如初、灶台干干净净,壤塘县蒲西乡小伊里村村民刘木滚家窗明几净,还隐隐透出一股松木香气。2017年,刘木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高山上搬到现在的新居里,他说“跟做梦一样”。

  更多的人做着同一个梦。截至目前,我省已在藏区累计对6.78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完成6.4万户藏区新居建设。

  改变的不仅是硬件,在藏区各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正深入人心。

  观念在变,思路也在变。野猪糟蹋庄稼,曾让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村民恼火不已。村主任陈望慧却从地里的野玫瑰上看到“门路”——玫瑰不怕野猪啃,且附加值高。如今,小金县110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玫瑰增收。“玫瑰姐姐”陈望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目前,四川藏区206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即便全域摘帽,也必须清醒认识: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看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老乡就业务工和产业发展、扶贫项目建设等仍需加快推进;看长远,藏区生态脆弱、基础薄弱、产业虚弱、公共服务积弱等短板症结依旧突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瞄准上述短板,四川藏区脱贫攻坚下一步工作目标笃定、思路清晰。阿坝州将以防返贫和新增贫困、提高脱贫质量为着力点,全力全方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脱贫路上不掉一户、不漏一人。甘孜州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大关键,补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两大短板,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冰雪初融,山河渐暖。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中扎科乡呷依村,有一块地。曾经,人们管那里叫“莫核通”(藏语:饥荒坝)。由于地里石块多,每年春耕,都要累死几头牛,磨损诸多农具。

  如今,人们管这里叫“扎西通”(藏语:幸福坝)。地里建起20座温室大棚,棚内四季常青。这两天,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着种植青椒、番茄、莴笋等。

  又是一个奋斗的春天。  




  • 上一篇:肖友才主持召开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
  • 下一篇: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总结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