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分餐+公筷如何从“高冷”走向“合群”

四川日报    2020年04月09日

除了禁食野味,“餐桌革命”也迫在眉睫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禁食野味已从民间倡议进入立法程序。为防范“疫从口入”,近期关于传统“合餐制”“合食制”弊病的讨论,也在逐渐升温。不少有识之士疾呼,有必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而全面的“餐桌革命”,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一桌人用各自吮吸过的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戳去之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只不过,“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因此未得到充分重视。

“口水菜”

正在污染人们的舌头

  有人可能在进餐时无意中使用了对方的餐具,也有不少人因为想要照顾亲人朋友,用自己的餐具帮对方夹菜。那么,这种使用餐具的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呢?又会不会因为这样使用餐具给自己和亲人朋友带来困扰?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近几年,身边被查出体内有幽门螺杆菌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容易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类致癌物,能导致反酸、口臭和呕吐。这种病菌的一种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时的唾液——这也是中国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办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幽门螺杆菌外,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都有可能在相互夹菜中传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湖南、海南等地近期已率先发起倡议,呼吁使用公筷、拒绝“口水菜”。

  “好几双筷子在一锅汤里搅来搅去,还有不熟的人过分热情给你夹菜。”上海白领周仁表示,“沾上别人口水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不少人的观点。

再不能

“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10多年前,至今还让很多人心存余悸的“非典”暴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一些地方也有所响应,许多餐厅推出分餐制,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也进行过相关的倡导。然而不久之后,分餐制便不见了踪影。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又一次强调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希望这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毕竟,通过推广公筷、分餐制开展一场深刻的“餐桌革命”,已经等不起、慢不得了。

  专家指出,每当一次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都会被大力倡导。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逐渐被抛在脑后。

  “我记得很清楚,‘非典’后国内兴起过一阵分餐‘公筷热’,但总体坚持并不好,到目前也只有自助餐和部分高档餐厅提供公筷公勺。整体而言,分餐、使用公筷的习惯并没有培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萍回忆说。

  不少专家指出,“算上这次疫情,我们已经太多次提倡分餐制,又太少去思考为何难落实了。”

“分餐制”

并非什么“舶来品”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采取合餐的进餐方式。所谓“合餐”是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与“合餐”相对,“分餐”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

  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教授吴安华认为,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使用公筷

并不是“瞎讲究”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卫平介绍,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长久以来,用筷子吃饭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给客人夹菜,虽然体现了待客的热情,但客观上,确实增加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说。

  此外,有人担心,“分餐”会不会意味着“分爱”,用公筷让亲朋好友觉得“生分”?同时,我国“合餐”的餐饮传统流传已久,讲究团圆的热闹氛围看起来也不适合“分餐”。但试想,如果因为合餐而感染了不必要的疾病,还何谈对家人朋友的关爱?

改变陋习

从下一顿饭做起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或使用公筷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

  “改变陋习,不妨就从下一顿饭做起。”刘卫平说,“就餐时要大胆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应该碍于面子而维持原状。”使用公筷就是保护你我,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目前,一些酒店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正规餐饮企业开始提供两双筷子,一黑一白,一公一私。不少商家推出了不同颜色、图案、长短的筷子,方便将公筷和私筷区分开。

  应该说,要在国内彻底推行“分餐制”,在实践和操作层面难度不小,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是让公筷、公勺成为一种常态。

  “这次疫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相信当前是“分餐制”发展的一次契机。”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表示。 (综合新华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而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

  ●每当一次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都会被大力倡导。但随着疫情结束,也会逐渐被抛在脑后

  ● 要 彻 底 推 行“分餐制”,在实践和操作层面难度不小,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是让公筷、公勺成为一种常态

  ●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






  • 上一篇:我州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
  • 下一篇:支援国际抗疫 四川爱心物资陆续运抵埃及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