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一粒青稞的“出海”记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21日

◎四川日报记者 张庭铭

“嘟嘟嘟……。”6月15日下午,随着一阵马达声响起,甘孜州甘孜县呷拉乡自贡村56岁的村民昂伍向巴正在把自己的三轮货运小摩托开到房屋一楼的青稞储藏室内。在甘孜州的农村,几乎每一家村民都一个传统,那就是在房屋的第一层有一间房屋存储青稞。据当地老人说,这是为了灾荒的时候有口余粮。

跟随昂伍向巴的小三轮,记者看到原来的青稞储藏室已经被改造一间小型存储室,里面放置着旋耕机、拖拉机以及小三轮等物件。不仅是昂伍向巴,甘孜县很多村民家存储青稞的房间也都挪作了他用。青稞储藏室不放青稞,那青稞到底去哪里了?“青稞嘛,‘出海’去了。”说着不怎么顺畅的汉语,昂伍向巴告诉记者。

昂伍向巴口中的“出海”,其实是指的上海。为啥原来储存在村民房屋里的青稞卖到了上海?这个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在小时候,母亲告诉昂伍,藏族人的先辈代代相传收了的青稞吃不完一定要储存下来,要不然以后饥荒的时候要饿饭。在昂伍的记忆中,从祖父到爸爸妈妈这一代,家里面的青稞永远都没有吃完过。日子久了,堆在家里面的青稞总能把储藏室填得满满当当,人吃不下、牲口吃不完,卖又卖不起价格。一年累积一年,放在家里有些都发霉了。

甘孜州甘孜县地处高原,青稞是了当地农民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特殊的气候影响,其他农作物在这里并不适合生长。换成其他的作物不行,那要提高大家的收入,就只能提升青稞的附加值。于是,2017年甘孜县委县政府就决定要招商引资,提升青稞的产品多样性。“当时,我们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提升青稞产值,让它走出大山。”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告诉记者。

要提升青稞的附加值,最重要的是能否引进企业对青稞进行加工。当年,甘孜县委派出了4个工作组先后到拉萨、广州、成都以及上海等地考察。作为工作组的成员之一,雷建平考察的地点是上海。“当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制造的青稞食品不错,于是就有了引进的想法。” 雷建平回忆,但是当他们和厂方接触后,对方却果断决绝了投资的要求,原因很简单:虽然甘孜县的青稞质量优质,但是交通运输成本太高。另外,地处西部的甘孜县,干部的思想是否足够开放,也是企业当时担心的问题之一。

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到第三次的时候,对方被甘孜县的诚意所打动,决定甘孜县投资设厂,生产青稞饼干、青稞粒以及糌粑等产品。2018年,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投资的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开工。

生产线一头是从农户家收集的青稞,一头是经过加工后饼干…。。在青稞加工现场,记者看到随着加工机器有节奏的振动,一粒粒青稞从机器的一头进入,经过5道工序以后,一包包饼干从生产线的一头生产出来。

“我们是去年试运营的,半年下来,已经试生产差不多生产了饼干6000盒、青稞粉2万多斤。” 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在甘孜县的负责人吴建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最后都将被统一装车送往上海进行销售。其中,就有由昂伍向巴家青稞做成的产品。

按照上海方面和甘孜县的约定,厂里面需要的青稞将由甘孜县负责提供。先由企业将订单发给当地的政府,然后再由各个村的合作社进行收集。“一般的市场价是1.6元/斤,我们和公司协商的收购价2.2元/斤,收购后的现金将直接由公司打到每户农户的账户上。”甘孜县经信商务局局长其格介绍说。

“我们家去年卖青稞总共得了4万多元。” 坐在储藏室门口,昂伍向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面10亩全部种上青稞,一年下来可以卖得4万多。以前,在外面打工,看别人眼色不说,一年下来才2万多元。昂伍向巴告诉记者,现在青稞值钱了,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巴适得很。

根据预测,在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建成投产以后,预计可以实现年产值13365.6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894元,户均增收3310元,可以惠及甘孜全县179个行政村。

其实,昂伍向巴家青稞的经历只是甘孜州大力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据《甘孜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以来甘孜州强力推动特色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1个,评定州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引进培育涉农企业27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3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1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8元,增长10.8%。




  • 上一篇:甘孜理塘输变电工程投运
  • 下一篇:我州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