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12日
◎蔡敏 刘磊
跨越千里手牵手,脱贫路上肩并肩。
2018年7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第五批援藏和驻村工作队,千里奔赴雪域高原,再次开启他们不忘初心、脱贫攻坚的征程。从第一批支教教师算起,武侯区对口支援白玉县,已跨入第20个年头。
精准施策、破解难题,这是助力白玉腾飞的20年。
产业支撑
成为提振经济“助推器”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
针对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散小、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等情况,武侯区援藏队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破解发展难题。
在白玉县最为贫困的乡镇灯龙乡,绿油油的草坡中“长”出了数栋养殖舍,被称为“软黄金”的白玉黑山羊便生息在这里。“黑山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很高。让黑山羊助力脱贫,不是凭空之想。”武侯区第五批援藏队领队叶明荣介绍,武侯区投入援藏资金700多万元,新建了养殖基地,引进云南企业与白玉县农发公司以合资方式组建公司,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几年来,产业效益逐步显现,仅2019年就实现产值380万元。
作为“南派藏医药”发源地,白玉县内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于种植中药材藏药材。武侯区投资600万元,在绒盖乡仲学村建立了320亩中药材藏药材种植基地。目前,羌活、大黄等一批适应在高原种植的中药材藏药材生长茂盛。
赠曲河沿岸的土路正在修葺,通往格萨尔机场的“458”线将从学多村前经过,这是驻村队员代胜勇广种水蜜桃、开展农业旅游的底气所在,“蜜桃产业成熟时,4月赏桃花、5到6月赏村景河景、7到10月摘桃子,配套修建民俗酒店、便民超市、帐蓬藏家乐等旅游设施……学多村会变成美丽的‘桃花源’!”
产业扶持,久久为功。近4年来,武侯区就投入4800余万元援藏资金实施11个产业项目:具有藏式文化旅游特色的河坡特色民族手工艺一条街、普马风情村、阿察镇生态旅游帐蓬城景点建设初具规模;高原红皮土豆、草莓、车厘子、苹果等果蔬产业正成片打造;白玉县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热加乡盛地清泉农产品合作园区正加紧建设……几年后,“种养有特色、增收有保障”将全面体现。
教育支援
成就莘莘学子“知识梦”
夙兴夜寐谋幸福,一片丹心铸师魂。让学生有学上、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是教育援助的初心。
秉持“精准支援、整体跃升”教育扶贫理念,切实构建扶基强本、扶智强技、扶志强效“三位一体”教育扶贫体系,武侯区全力推动白玉教育事业提质升效。累计投入教育援助资金7600余万元,开展双方师资互动交流820余次,教师本科率、专科率以及中考升学率较7年前分别提升11%、24%、32%,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分通过省级、国家级考核检收。
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副校长郭根,下乡助教的第一站选择了距离县城150公里的辽西乡。到乡后他彻夜未眠,“抓教学质量,首先从课堂抓效益。那就从教材怎样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入手。”“作为援藏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当地老师的教育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帮助更多学生成长。”
2019年3月,白玉县30名教师到武侯区集中学习一个月。白玉二完小教师感慨,“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好教师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在武侯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输送下,白玉师生充分享受到教育援助带来的红利。
2012年以来,武侯区教育支援采取“长期+短期”结合,先后选派12批92名教育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中小学教师,到白玉充实教学、管理队伍。从2018年开始,又实施了22个“校校结对”项目。在示教带教的同时,武侯区每年设立20万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基金,不断推行“输血到造血”转变。持续采取“走进来教、请出去训”,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7年间,共有180名中小学校教师赴武侯脱产培训、研修,实施本地教学培训3600余人次。
医疗支援
撑起白玉人民“健康伞”
当地医疗基础条件落后,公共服务能力差。武侯区着眼“基本医疗有保障”,全力推进医疗健康扶贫,有力地促进白玉县医疗条件大改进、医疗水平大提升、健康状况大改善。
为推动当地医院提档升级,武侯区先后投入资金8540万元,实施白玉县急救中心、藏医特色健康养身诊疗中心、县医院改造升级,盖玉、昌台中心卫生院新建,“四大片区”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和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围绕“创等达标”,大力支援县医院创建“二甲”医院,等等。通过软硬件“双管齐下”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诊疗体系,提升综合救治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
为了增进当地群众健康福祉,组建武侯区医疗卫生服务队,常态化深入28个贫困村,免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体检、集中诊治工作。2018年以来,开展乡镇巡回义诊,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服务群众3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各类药品合计14.4万元,“以点带面”促使当地群众养成健康习惯。同时,大力实施“爱在白玉”项目,累计投入105万元,对包虫病人、特扶对象以及残疾人等进行持续关怀慰问,为重度贫困家庭购买“扶贫保”健康保险,帮助解决群众因意外事故和疾病致贫返贫等问题。
着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组织受援地医院47名骨干、村医到武侯区结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进修学习,将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医学服务模式以及医院文化引入白玉县。建立起“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帮教机制,努力为白玉县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梯队。
动力培育
催生贫困群众“脱贫志”
面对部分贫困群众过度依赖支援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甚至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坚持“扶志”和“扶智”“送政策”和“授技能”,激发培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一直是援藏工作的重心。
挂职白玉县赠科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洪文通过抓住“关键少数”,凝聚中坚力量,推动全乡高质量“脱贫摘帽”。到任伊始,他便推动建强乡党委班子,主动负责党建工作,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创办乡微信公众号优化宣传工作,推动党组织建设、干部管理、工作作风等实现良好转变。他注重提升“村两委”基层治理水平,经常借助农民夜校、党员义工日活动等对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还常常带着干部走村入户,“言传身教”优化“村两委”的工作方式。通过努力,赠科乡政策宣讲、护林防火、边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村级治理走在了前列。
安峰所驻则达村平均海拔近4000米,受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制约,村民思想保守,发展动力较弱。两年间,他走遍所有贫困户家庭,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扶贫举措宣传到户到人,让村民真正成为政策的“明白人”、脱贫的“先行者”。安峰还通过树典型带动和影响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比如他将铁匠艺人江措勤劳致富的事迹在村里进行宣讲,为贫困户树立“比、学、赶、超”的榜样。
金龙村林下资源较丰富,驻村队员尚进军琢磨,“如果动员大家将菌子加工成特产,完全可以提高收入帮助脱贫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上的“懒人们”开始上山采摘,他还亲自组织村民进行清洗、切片、上烘干架,指导设备具体操作人员进行烘干、包装,2019年小批量加工2000余斤,为村民增收5万余元,当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143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