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我省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

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废气重点行业企业呈减少趋势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每10年开展一次

  ●本次污染源普查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数据库”,其中有大量有价值和首次对外公开的数据

  9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的重大国情调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每10年开展一次。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2007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17年启动,普查标准时点截至2017年12月31日,普查对象是2017年度有生产活动的排污单位。

  经过近3年努力,我省圆满完成第二次普查任务,基本摸清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等。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岳东在发布会上表示,与10年前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此次普查呈现出废气重点行业企业减少等良好趋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殷鹏 邵明亮

结果咋样?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量10年增长13.7倍

  《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是137710个(移动源不计入)。其中工业源7080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4911个,生活源48272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512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212个。

  “2017年我省二氧化硫排放26.37万吨,颗粒物排放65.2万吨,与10年前‘一污普’相比大幅度下降。”李岳东分析,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强化了污染治理,如脱硫设施由“一污普”的471台增长到3718台,除尘设施由“一污普”的5312台增长到43778台。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呈下降趋势,与“一污普”相比,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了3.81%,氨氮排放量降低了40.42%,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44.1%。在李岳东看来,此次污染源普查结果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酒、家具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占全省工业污染源总数的49.37%,“上述行业将是今后工业污染治理的主攻点。”

  废水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呈增加趋势。与“一污普”相比,黑色金属冶炼企业数量减少46.10%,但造纸、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等涉及废水排放的工业企业数量均有所增加。

  废气重点行业企业呈减少趋势。与“一污普”相比,钢铁企业减少46.10%,水泥企业减少61.21%,火力发电企业减少37.93%。“这些企业对大气质量有较大影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钢铁、水泥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部分产能和企业已退出市场。”李岳东说。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大幅增加。与“一污普”相比,我省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长率为30.01%。“说明我省推进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数据咋用?

为我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

  此次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底,数据是否“过时”?省污普办专职副主任张德良解释,本次污染源普查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数据库”,其中有大量有价值和首次对外公开的数据,将为今后我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

  如何确保数据全面、真实、准确?李岳东说,自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建立完善普查数据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完善过程记录,做到“谁填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确保普查过程可追溯。我省还委托4家第三方机构对全省21个市州入户调查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普查数据接下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李岳东表示,要强化成果信息公开,让社会共享普查成果,让更多的科研机构、相关部门充分享有普查成果,更好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我们会将普查成果应用于总量减排、污染防治、环境监管、环保科研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罗秀兵表示,当前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地区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岷江、沱江等主要河流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相信随着普查成果的研发运用,上述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质量会越来越好。”

  此次普查数据还将为“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提供科学支撑。“我们将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现有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可落地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李岳东说。

普查数据背后:

“一降一增”

看四川民生10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跟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我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44.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了83.7%。”9月21日,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一降一增’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向好发展。”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我省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2017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比2007年增加45.8%。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往往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例如,随着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用水量、用电量、肉蛋奶等生活物资的消费也随之增长。“用水量增加就会产生更多的污水,肉蛋奶消费增加,就需要修建更多的畜禽养殖场,污染物也会增加。”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我省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但并不一定代表生态环境污染的必然加剧。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省的污染治理能力同步大幅增加。

  “与2007年相比,全省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长率为30.01%。”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贾德华表示,这说明我省推进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也是影响民生质量的重要因素。

  贾德华介绍,我省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能力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截至目前,我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1100.2万吨/日、排水管网达5.57万公里,较2015年分别增加58.5%和38.6%;城市、县城、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4%、86%、51.6%,较2015年分别增加了6.9、15.5和36.6个百分点。

  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省日处理能力已达4.5万吨,较2015年翻了一番;城市、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8%、97.5%,较2015年分别增加了3.1和15.4个百分点。



  • 上一篇:当前中国创新突破正处在最佳窗口
  • 下一篇:超过50场互动直播活动 四川2020丰收节解锁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