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文化沃土织锦绣——我州精心绘就文化甘孜和美画卷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建州70周年群众文艺汇演。

精品剧目《高原风》剧照。

丝路甘孜科考团在甘孜考察。

歌手格桑志玛激情演唱。

◎州文广旅局 文/图

8月28日,德格县噶玛嘎孜画派非遗传承人伍金多吉率领7名画师历时两年创作的“建州70年献礼珊瑚堆绣唐卡”刚一亮相,便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收入了世界纪录名录。

这幅唐卡,正是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出的锦绣之花。

我州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康定情歌的故乡、格萨尔王的故里、川藏“茶马古道”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州,建州70年来,文化事业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州大力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甘孜州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已从建州前的一无所有发展到位列四川省第一。

文化,是历史精髓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全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片拥有源远流长历史的土地上,正彰显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70年来,文化事业前浪奔涌,产业发展正为文化繁荣提供着全新动力。

精品力作 彰显文化甘孜独特魅力

“《踢踏声声赞家乡》和《丹巴锅庄》跳出了甘孜儿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康定情歌》唱出了甘孜大地流淌的爱与美;《格萨尔王传》展现了英雄史诗传承后继有人;《巴塘弦子》和《民族团结幸福多》,在音乐变化中组成‘70’字样和七朵莲花花蕾的造型,展示着建州70年来繁荣发展的面貌。”9月17日,建州70周年庆祝大会系列活动群众文艺演出在一片赞美声中完美落幕,“特色歌舞融入了甘孜丰厚的历史文化,创意节目很好地展示了建州70年来的丰收喜悦,整场演出非常精彩。”作为观演嘉宾之一,来自广州的蒋伟对精彩的演出节目赞不绝口。

“接受建州70周年庆祝大会系列活动群众文艺演出总导演的任务后,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经过导演组反复讨论,并不断修改演出方案,决定整场演出以集体歌舞和人浪背景的视感冲击,充分展现甘孜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感恩之情,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甘孜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群众文艺演出总导演、州文化馆音乐舞蹈部主任杨英看到观众热情似火的欢呼,演员们几近完美的表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事舞蹈表演及创作工作30多年,杨英编排的节目多次登上各大卫视,甚至央视的舞台,曾受邀参加了康巴卫视《格桑花开》栏目录制,该期节目也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道德观察》栏目中播出。

杨英的舞蹈作品获得国际奖5个、国家级奖6个、省级奖60余个,包括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四川省专业文艺最高奖巴蜀文艺奖等,获得第十三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四川省“金熊猫奖”。

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我州斑斓多彩的人文风情。我州有别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情歌故里、美人谷、格萨尔等,厚重的红色文化——红军飞夺泸定桥、甘孜会师……全州18个县(市)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代代相传的文化遗存和英雄不朽的革命传奇。

建州以来,我州承办省、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100余场,创作精品群众文艺作品5000余个;获地区级以上奖项2000余个;州民族歌舞团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型交流演出1000余场次,参加国家级文艺调演150余场次,近700个专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全州荣获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达100余件,剧目《康定情歌的故乡》在“首届世界文化开放发展大会”上获全球最高奖——“世界和平奖”。

“70年来,我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涌现了舞蹈领军人物杨英、知名藏族音乐家阿金、泽多、秋加措等,艺术家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扎根高原、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创作了一大批彰显甘孜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告诉笔者,全州文化艺术工作者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激励全州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传承创新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发展

8月30日至9月14日,由考古、历史、人文、地理、藏文化等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考团深入康定、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石渠、德格、白玉、新龙等地,进行“丝路甘孜·康藏秘境”大型专家科学考察活动,针对南丝路在我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寻访和探究。

9月8日,在白玉县河坡乡普马村噶陀寺的珍宝馆,科考团专家见到了寺院珍藏多年的文物,如以象牙、青铜和紫檀制成的三枚八思巴文印章、松赞干布的贝叶经、格萨尔王用的铠甲铜刀、康熙皇帝御赐的金冠和乐器,还有宣德炉、清代瓷碗等。据寺院管理人员介绍,三枚八思巴文印章是寺院住持与元代帝师八思巴有师徒之谊而得。据悉,建于公元1159年的噶陀寺曾以物易物或以货币形式在当地收购鹿茸、贝母、金银器具等物,通过商道贩运到雅安、拉萨、上海,以及印度和尼泊尔等地销售,同时购回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从而促使了商道的发展。

赠科乡下比沙村打莫寺有450年历史,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塑像、壁画和灵塔。据寺院方介绍,壁画题记显示其出现于18世纪,艺术风格和德格印经院小护法殿现存的同时代壁画相近。创新的绘画手法、结合汉族与藏族艺术风格等特点,让其显得自然流畅而又有代表性。

9月1日,科考团来到炉霍县晏儿龙村石棺墓葬群、卡莎石棺墓葬群、嘎拉宗茶马古道冶炼遗址等地,寻访和探究当地历史文化遗存与南丝路文化关联。1984年,炉霍县发现石棺墓葬群,共出土275座石棺墓,文物千余件。专家认为,炉霍是古代时期民族大走廊的核心地带,出土了远在3000年前的海螺、海贝,可以说明炉霍县在古代时期与大海相关联。专家团表示,石棺墓具有历史跨度最长、埋葬类形和出土文物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特点,是证明炉霍县作为南丝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有力佐证,对研究远古民族史、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经半个月的科考,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教授坦言:“甘孜州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保留古蜀道的遗存古迹最多,特有的音乐艺术、雕版印刷等技艺仍在传承使用。此次科考对格萨尔文化、丝绸遗存、唐蕃古道等深入探寻考察,是打破之前对南丝路狭隘认知的求证和探索,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

近年来,我州紧扣“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传承创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级别和规模、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格局、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交流传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性建设力度等举措,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目前,我州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0处;拥有“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4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位列四川省第一。

刘洪介绍:“我州组织开展的‘丝路甘孜·康藏秘境’科考行动,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宣传有关我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重新梳理古丝绸路上经贸、人文、艺术、交通等特色发展脉络,有效引导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通过此次科考行动,我州境内有关南丝绸之路的丝绸、唐卡、壁画、美术、建筑、非遗、历史遗迹和遗址等,都将通过专家团队的考察调研,实现前所未有的素材聚集,为下一阶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70年来,我州文化传承发展和交流传播成果斐然。石渠唐蕃石刻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丹巴古碉楼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成了最大的歌舞数据库,开展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系列活动,启动了康巴文化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创建,目前正着手启动石渠松格嘛尼、巴格嘛尼、穆日嘛尼石经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完成多部非遗记录片拍摄、制作、展播,非遗项目在国内外交流、展示和传播;投入2.6亿元对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护,建成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80余个乡村微型博物馆,并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了《大藏经》复刻、格萨尔展览馆、数字印经院、雕版印刷博物馆等康巴文化传承保护四大工程。

  文化产业 赋予文化繁荣强劲动能

“甘孜民间演出队带来的锅庄热情奔放,体现了藏汉一家亲的和谐场面,表达了对游客的美好祝愿。音乐在流淌、篝火在燃烧、幸福在洋溢,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锅庄的队伍当中,沉浸在藏乡歌舞的海洋。”今年5月1日,“岭国四位大将”和“格萨尔王王妃”身穿民族服装在甘孜县格萨尔王城门口击鼓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他们献哈达、敬青稞酒,让游客在切玛盒前体验洒青稞和糌粑祈福仪式。王明龙是来自成都普晶摄影俱乐部的摄影爱好者,他说:“疫情刚刚得到有效控制,4月初,我到甘孜来踩过一次点,发现格萨尔王城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所以我就带我的团队过来了。”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藏碉林立、廊腰缦回,格萨尔王城向游客们呈现出规模宏伟的文化建筑、风貌各异的景观节点、生动形象的雕塑小品,突出了格萨尔王城的建筑之美、文化之美、体验之美,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格萨尔王城不仅集中展现了底蕴深厚的格萨尔文化,也让甘孜县所有贫困村都在格萨尔王城有几万元至十几万元的租金收入。

近年来,我州通过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创商品,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优秀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全州扶持本土文化骨干企业30余家,打造出50余种民族手工艺产品,建立了“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德格康巴文化产业博览园”“麦宿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创作了《金山银山》《飞夺泸定桥》《康定情歌》等一大批优秀商演剧目。通过承办文化活动、创作精品群众文艺作品,开展文化产品展销活动,销售各类文化产品数万件,总销售金额突破1000万元,获文化创意奖32项,地区级以上奖项2000余个。

目前,我州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1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2.2万名农牧民就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15亿元。

近年来,我州建成文化馆和图书馆19个、州农牧民演艺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25个、村文化活动室1360个;州县“两馆一站”每年落实资金2176.05万元,免费为群众提供图书文献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艺术培训、公益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立18支“格桑花”艺术团,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000场以上,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康定国际情歌节”“泸定红樱桃节”“丹巴嘉绒风情节”“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等传统文化节庆已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亮点。







  • 上一篇: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启动
  • 下一篇:圣洁甘孜唱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