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专业合作社兴起 见证村民致富热潮

四川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一线故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伍力

  瘦小的身躯,干练的短发,有神的双眼。这是记者在甘孜州泸定县德威镇海子村,见到该村村主任舒元军的第一印象。

  当选村主任前,舒元军走南闯北,多年开大货车。回到村里后,他兴办养猪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发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回乡创业

组织村民外出学习

  海子村位于泸定县以南,距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是典型的半高山地区。舒元军回忆说,过去由于路太窄,开货车回村时,对面遇上个摩托车,就走不动了。“两车车灯相对,就像大眼瞪小眼,非常无奈。”

  山高路远,为何还要回乡?“乡亲们一直守着几亩地,只能混个温饱。”舒元军开着车大大小小的地方跑过不少,眼界比较开阔,总感觉“这里和外面不是一个时代”,心里不是滋味。2014年,舒元军回到村里,决心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奔康致富,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县农牧局专家来到村里,对村民进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培训,“现场大家叽叽喳喳,不当回事,认为专家是书生,如何种地可能还不如自己。”舒元军说。

  村两委没有灰心,多次组织党员、种植能手和村民代表赴盐源县等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大家考察回来后,给村民宣传讲解外头看到的,渐渐地,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

示范养猪

一批合作社兴起

  言传,还需身教。舒元军和4个积极性较高的贫困户一合计,决定先试先闯,于2015年搞起“祥和养殖专业合作社”。

  第一年养鸡,由于经验不足,鸡苗成活率低,没赚到钱。好消息是,2016年实施的S211线至海子村通村路加宽项目,使3米宽的土路硬化升级为6米多,下山只需 20多分钟。

  大家信心重燃,依托扶贫政策,决定改行养猪。正逢蒲江县援建该村,修一个猪圈补贴2万多元,“我们基本只出人工,就修起5个圈。”在养殖技术上,省农科院还派专家指导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方法。

  祸不单行,2018年,养猪遇到“蓝耳病”,合作社损失惨重,急需换猪种。可贫困户家里的积蓄早就投入到合作社中,没有多余资金。这事让部分贫困户心里嘀咕,打起退堂鼓。舒元军硬是咬牙扛下资金压力,说服大家坚持下去。

  撑过最困难时刻,便是雨过天晴。近年来养猪市场行情好,合作社赚了不少。“以前只有5个圈,现在扩建到50个圈,有两百多头猪。”舒元军介绍,2019年合作社仅商品猪出售,利润就有20多万元。

  叶红兵是受益者之一。作为曾经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收入翻番,他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小车,专门接送在镇上读小学的儿子。

  示范做好了,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双合互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宏运林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彝家致富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的兴起,也见证了海子村村民的致富热潮。

  目前,该村已种植150余亩中药材,兴办3个养猪合作社,建起50亩李子产业园和53亩苹果产业园,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仅去年,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脱贫门道

冷碛镇扒湾村

果桑园助农增收

  村两委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果桑种植园区,鼓励贫困户务工。截至目前,园区贫困户务工人员达150人次。

冷碛镇尖茶坪村

壮大村集体经济

  引进种植大户,打造的100亩苹果种植基地,已向村集体经济分红2.5万元;成立壮志奔康养殖合作社,建养猪基地,2019年产值达40余万元;今年1月村集体经济分红,每户分得200元。

泸桥镇大坪下庄村

种养结合道路宽

  大力发展以蔬菜、核桃、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种养业,拓宽村民致富渠道,2018年整村脱贫。

烹坝镇马厂村

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火葱、樱桃等特色种植业,创建“合作社+企业”发展新模式,利用“农民夜校”开展技术培训,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兴隆镇牛背山村

多点发力助脱贫

  做好农技服务,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加强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发展旅游接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

兴隆镇盐水溪村

花椒菊花“双保险”

  确保花椒产业稳步增长的同时,2019年引进菊花企业,鼓励农户适当调整产业种植菊花,有效降低产业单一带来的风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力 整理



  • 上一篇:靠山吃山,“吃”出新路子
  • 下一篇:牵手成都“网红村”“大渡河民宿示范村”这么建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6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