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1年03月09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燕娟
云南日报记者 张潇予 张寅
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的新征途上,再立新功?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云南日报、宁夏日报,邀请来自川、湘、滇、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话脱贫
变化翻天覆地,千年梦想圆在今朝
“翻天覆地!”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激动地形容脱贫攻坚战带给凉山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累计脱贫105.2万人,11个深度贫困县成功摘帽。”达久木甲感叹。
和凉山州类似,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也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发生了巨变。
“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篱笆房变成了小庭院。”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徐建国说,如今的司莫拉,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这梦,也圆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歌描述的是湘西州十八洞村过去的面貌。
“8年来,十八洞村打造了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69元。”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副主席石红说,如今十八洞村唱起新苗歌——“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
这梦,还圆在全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亲历并见证移民搬迁安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感叹,红寺堡区建区20多年来,接纳了南部山区约23万贫困群众在此落户安家、脱贫致富。搬迁来的群众发展枸杞、葡萄、黄花菜等产业,开发耕地70余万亩。
谋振兴
继续奋斗,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回望来路,成绩举世瞩目;征途漫漫,惟有继续奋斗!
“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达久木甲坦言,凉山州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还较脆弱,农村人才仍比较缺乏,人居环境治理尚待加强,群众内生动力还未完全激发,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
如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达久木甲建议,支持凉山州创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务工就业、乡村建设和治理、帮扶力量和人才队伍等长效政策支持力度。
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代表委员们所见略同。
“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全州8县(市)都符合中央意见中提出的‘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这一条件。”石红建议,将湘西州8县(市)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湘西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在云南在腾冲,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有民族特色、有旅游资源、有发展潜力的村寨比比皆是。”徐建国说,司莫拉的未来发展应以“民族文化示范村”为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要整合机场、热海、佤寨、古村、茶山等资源优势,以中寨为核心,把‘大中寨司莫拉’建成一个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司莫拉经验’示范学习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徐建国说。
马慧娟则建议,把红寺堡区打造成全国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