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园——民族团结推动甘孜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2日

编者按

甘孜,一片富有红色基因的热土,一片红军当年播下革命火种的土地。从封闭到开放,从贫困到全面小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甘孜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绘就了一幅壮丽恢宏的甘孜新画卷。从即日起,本网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甘孜新画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夜幕降临,优雅的锅庄舞、轻盈的弦子舞、欢快的彝族达体舞以及快节奏的现代健身舞,我州各(市)县城的广场已成为民族歌舞的盛宴之地。甘孜州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铸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民族关系,20多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我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省委涉藏工作部署,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涉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融入全省经济文化体系,统筹抓好稳定、发展、生态、民生四件大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推动甘孜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我州把每年9月16日确定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日”,是全省第一个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并颁布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地区,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提供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2020年,我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互助互爱亲如一家人

“三族一家手足情,源远流长是同根;省州决策要实现,民族团结是关键;‘四好’生活全靠党,感恩奋进往前闯;下次再来耳朵村,变化肯定让人惊……”6月18日,全州优秀宣讲员、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王长生接地气的宣讲,赢得了踏卡乡耳朵村村民的阵阵掌声。耳朵村总人口320户1328人,由彝、藏、汉三个民族组成,其中彝族占96%。

“我们村三种民族守望相助,彝族邀请汉族、藏族村民过彝族年,藏族村民邀请彝族、汉族过藏历年,不分彼此,相处得像一家人。”该村负责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修路建房、发展富民产业,三种民族互帮互助,做到了在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耳朵村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多次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全州民族团结示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王长生家里有彝族、汉族、藏族,作为有一定绘画基础和木工技能的他,在建设自家住房时,房屋图案就融合了藏汉彝族的风格。1983年以来,王长生走村入户,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个人品德修养、良好家风等有助于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向群众宣讲,身影遍布我州各地。

85岁高龄的王友珍居住在九龙县城,她兴高采烈地说,1951年,九龙县和平解放时,他的父亲王步云带着家人欢迎解放军入城。共产党来了苦变甜,1953年,18岁的她翻山越岭到了康定民族学校读书。1957年她到邓柯县(现石渠县)民改工作队当翻译,当时的工作队长华龙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虽然是一名汉族干部,但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藏语,把党的民族政策讲得很透彻,群众都愿意听他讲,遗憾的是他在参加平叛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王友珍乐呵呵地说,她的父亲是满族,但他照样喝酥油茶,说藏语。当她准备和杨万富结婚时,父亲说,不管藏族还是汉族,能够结为夫妻,就要平等相待。

“全国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王友珍说,她家有38口人,是一个由藏、彝、回、满、汉5种民族组成的大家庭,6个子女的配偶有汉族、彝族、回族,其乐融融地过了几十年。如今,她已是四世同堂。

道孚县社会福利中心(原道孚县中心敬老院)院长小热登,2019年,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受邀参加了建国70周年国庆庆祝大会并观看了盛大阅兵式,让他铭记一生。

1995年,因为搬迁,小热登认识了孤寡老人陈远达,他毫不犹豫地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19年不离不弃,用微薄的工资支撑起这个小家。老人感动地说:“我最庆幸的是遇到了小热登,我知足了!”

“你一定要把阿爷照顾好,千万不要分汉族藏族,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要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他现在特别需要人关心”“妈妈希望你不要怕脏怕累也不要怕麻烦,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照顾”。

小热登牢记母亲的嘱托,悉心照顾孤寡老人的饮食起居。2014年,99岁高龄的陈远达过世。

在长达8年的县社会福利中心工作期间,小热登已经习惯了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查看老人健康、照顾饮食起居、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擦洗身体……。多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照顾、护理了81位孤寡老人。他把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奉献着超越血缘的浓浓亲情。

6月16日,在德格县打滚乡中心小学,尔玛和德玛(化名)姐弟俩在操场上和同学们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谁能想到,1年前,姐弟俩还在饱受“先心病”之苦。面对两个孩子近8万元的治疗费,孩子们的父亲降称感到了绝望:自己和爱人多病,需常年服药,家庭主要靠低保和采挖虫草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仅5600元。

去年5月12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心外科、心内科、心功能室8名医生,走访全县26个乡镇,共筛查出64名“先心病”患儿。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深圳首彩爱心基金携手帮助“先心病”患儿,尔玛和德玛姐弟俩获得了免费治疗的机会。“先心病”患儿分批集中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孩子们的治疗费用部分由医保报销,剩余部分由深圳首彩爱心基金资助。

“汉族医生是我们两个孩子的救命恩人,他们的恩情我们要铭记一辈子。”避免了“因病致贫”,降称喜出望外。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成都等省内先进地区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医务人员帮助我州各县提高医疗水平,不仅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务人才,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望,谱写了新时代藏汉一家亲的华美篇章。

发展产业携手奔小康

丹巴县甲居镇花筑田园酒店负责人刘国芳是本地藏族,她说:“我们这个酒店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结晶。我们和合伙人5个汉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遇到问题大家共同商量解决。汉族兄弟姐妹信任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我们发展,让我们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刘国芳告诉记者,甲居镇开办民居的就有200户,经过20年的发展,民族团结意识早已根植当地藏汉羌族群众的心中。

张琼娥与甲居藏寨结缘也不过7年的时间,如今,她已是甲居藏寨的成员。她是福建厦门人,在杭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阿布在杭州一家酒店从事餐饮服务,一次偶遇,让她爱上了豪爽耿直的阿布,2015年,她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甲居藏寨民居产业日趋成熟,结婚后,她们回到了甲居,开办了阿布藏地山庄酒店。酒店33个房间给她们带来滚滚财源。

从商业气息浓厚、经济发达的厦门来到偏远的甲居藏寨,张琼娥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她的父亲得知她和藏族小伙相亲相爱,鼓励她把沿海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到甲居来,带动更多的藏族群众脱贫致富,要求她要孝顺藏族父母。

张琼娥说,这个家庭对她很包容,从来没有红过脸,她也学会喝酥油茶和吃糌粑了,偶尔还能够唱一段藏族民歌。侄儿侄女都来过甲居,她和老公还没有举办过婚礼,哥哥姐姐和叔婶已经决定到甲居来参加她们举办的婚礼,这是她一辈子也难忘的婚礼。

在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一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如今已被改造成民族团结实验基地。走进基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标语十分醒目。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块块展板,展示出了下甲斗村从古至今的历史,尤其在脱贫攻坚篇目中,展现出上级党委政府关心,帮扶单位倾力倾情支持,群众奋发图强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

藏族小女孩登初几年前患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由于家境贫穷,病情被一拖再拖,在对口帮扶单位省委政法委的帮助下,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对接,对登初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治疗,并为其减免了医疗费用。身体康复后,登初现在已经可以像其他小女孩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舞了。

近年来,杨各乡人均收入从几年前的2184元增涨到去年的11683元,今年2月25日,杨各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全乡由藏、汉、羌等多个民族组成,正是因为各族群众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团结一心奔小康。”杨各乡党委书记更登泽郎对此感触颇深。

我州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共建”,丰富创建活动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紧紧抓住发展主题,全域旅游、生态能源、特色产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对外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生基础不断增强。

一个个摆脱贫困的村庄、一份份有奔头的工作、一句句流利的普通话……,无论是新村、村寨还是城市社区,都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所在,是就学就业就医、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场所,更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主要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地载体。




  • 上一篇:台州市党政代表团到我州考察对接东西部协作和......
  • 下一篇:繁荣四川——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天府新画卷 ②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