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赓续文脉共享美好生活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09日

文化传承与保护增添时代魅力

传承的记忆·.jpg

传承的记忆·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 根秋多吉 摄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党徽高悬,阳光下,天安门城楼被祥云、彩虹环绕。一艘红船,从南湖起航,在碧波里前行…… ”这是大型唐卡画《红船精神》中的内容。该唐卡画由我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拉孟所创作,画作长1.7米、宽1.2米,突出展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红船上召开的场景。用大型唐卡描绘“红船精神”,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是中国共产党让藏族人民得解放,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拉孟说,“用唐卡致敬‘红船精神’,就是希望以此表达各族儿女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红船精神》得以问世,离不开拉孟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我州对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近年来,我州以甘孜文化塑造文化甘孜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州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在丰富各族儿女精神生活的同时,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高地锻造文化新引擎

我州是三大藏文化之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文化人才荟萃,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能工巧匠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甘孜州籍大师级人才共计2000余人。

2019年,我州举办“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工匠杯’手工艺人才选拔大赛”,为全州手工艺人才发展的人才库储备做足了梳理工作。比赛结束后,十名“康巴工巧大师”名单经过专业评审最终揭晓,这十名“康巴工巧大师”掌握雕版、泥塑、唐卡、金属锻造、药泥面具制作、酥油花制作、皮具制作等非遗技艺,是我州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手工艺类型。

“这些文化和技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把它们发扬光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现在政策很好,我们有很多机会去学习锻炼,也有足够的空间提升自己,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承担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尽全力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和技艺。”6月27日,“康巴工巧大师”获得者江永扎巴告诉记者,为提高自身能力,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练习雕版技艺。

近年来,我州一直致力于文化人才的培育,通过积极整合人才资源,提高手工技艺人群知名度,搭建文化传承创新与合作发展共赢的人才平台,着力打造文化人才集聚地、巩固文化人才引领作用及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人才高地。

唐卡画《红船精神》作者拉孟是色达县年龙乡人,因主攻唐卡画,他有着不少“粉丝”,许多人还专门前来拜师。为帮助更多人学画唐卡,也为了更好传承唐卡技艺,从1998年起,拉孟就开始免费收徒授艺。2003年,拉孟选择在成都定居,期间,他在成都市武侯区成立了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民族文化之家,建起了唐卡传承基地免费招收学生。如今,拉孟的学生遍布各地,有的还成了新的非遗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从高原到都市,拉孟通过免费教学、普法宣传、爱心捐款、慰问演出等,诠释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演绎了新时代下的民族团结,彰显了对党恩国情的铭记。同时,作为噶玛嘎孜唐卡画派国家级传承人,拉孟还用崭新方式传承并发扬我州独有文化元素。因为拉孟,噶玛嘎孜唐卡画得到新一轮的延续,正如武侯区委常委统战部民宗科科长林晓云所感叹:“拉孟的唐卡绘画,让我们认识了甘孜文化的魅力和甘孜人的精神!”

巴松邓珠是我州甘孜县人,也是康体藏文书法的传承人,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我州优秀文化。2015年,巴松邓珠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开办了康体艺术工作及阅读室,供有意者学习藏文书法。2013年,他还成立了“巴松助学奖”,对县内民族文化的普及者和贡献者进行奖励。前些日子,他还用藏文书法长卷《格达弦子词》和《创意藏文书法十二生肖》献礼建党100周年。巴松邓珠告诉记者:“我希望能聚集更多爱好藏文书法的年轻人,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究,让康体书法进一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人才是事业之基。据了解,自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形成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培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9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93人。同时,我州还注重文艺传承实现新跨越,组建各类文艺队伍2493支,其中州级歌舞团1支,县级格桑花艺术团16支,并建成州歌舞数据库并收集整理各类歌舞3912个、居全国涉藏地区第一。

增收创效诠释文化新内涵

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式公布,我州郎卡杰唐卡榜上有名。郎卡杰唐卡绘画流派,至今已有约400年历史。为更好传承发扬这一非遗项目,我州郎卡杰唐卡非遗工坊从培养技艺传承人、文化挖掘研究、宣传推广等方面入手,创办了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郎卡杰文化研究院等,着重培育以郎卡杰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架构,初步建立了“郎卡杰”超级文化IP雏形。

在炉霍县郎卡杰唐卡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绘制唐卡,也可以选择签约郎卡杰唐卡公司作为专职画师,或进入建筑企业做特色建筑的画工、绘制寺院壁画、进入文化公司做文创设计、做唐卡兴趣班老师等。炉霍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郎卡杰唐卡技艺的传承,不仅保护和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孕育了百姓奔康的新希望。据统计,郎卡杰唐卡绘制间接带动画布加工、颜料、铜头、裁缝、旅游等相关行业发展,帮助实训基地的学生及其家庭实现了脱贫。

2019年7月,为带动炉霍县文旅产业发展,全国首个以唐卡画派艺术特点为主题的高端艺术酒店——郎卡杰艺术酒店建成开业。酒店全方位传承郎卡杰艺术之风,是一个国际性、民族性、时尚性兼备的文化旅游酒店综合体,有效带动了当地发展。截至2020年12月末,酒店解决了当地57人就业,其中1位是残障人士。。

6月16日,在理塘县勒通古镇“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院坝,藏坝乡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曲忠,正忙着教在“妈妈树”织牛毛的当地妇女编织妮热技巧。“妮热”的汉语意思是羊毛被毯,2014年8月,理塘妮热被列为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曲忠合作发起了“妈妈树”项目。2020年6月,“妈妈树”项目正式成立,项目采用“政府+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理塘县的一个小型产业扶贫项目,

“妈妈树”通过对有妮热技术的藏族妇女进行培训、挑选,并不断地邀请设计师进行设计、改良,从而生产出外形更加美观,符合当代生活需要的妮热产品。目前,“妈妈树”共有5位在职员工,其中有 4 位属于易地搬迁户,员工年人均增收在3万元左右。据了解,“妈妈树”的妮热产品年销售额在20万元左右,预计到2021年底,将带动10-15位易地搬迁户稳定就业,并同时带动10位经济困难妇女灵活就业。

“我的腿有残疾,还带着两个女儿,在文旅扶贫车间的工坊上班后,每天能挣80至100元,一个月差不多有3000元的收入。”德格县普马乡真通村村民扎西措告诉记者,有了稳定收入后,生活改善了不少。

扎西措所说的文旅扶贫车间便是德格县投资3400万元,修建的麦宿民族手工艺展销中心和民族手工艺培训中心。该县以“党建引领+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的模式,在麦宿修建传统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19处,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同时,带领当地农牧民群众学习一技之长,进而实现了增收致富。

德格县手工艺扶贫车间是我州文化助增收的缩影之一,近年来,通过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创商品,我州扶持本土文化骨干企业30余家,打造出50余种民族手工艺产品,建立了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承办文化活动、创作精品群众文艺作品,开展文化产品展销活动,销售各类文化产品数万件,总销售金额突破1000万元。此外,我州还立足民族传统手工艺,开发唐卡、金属制品、土陶、雕版印刷、彩绘石刻、牛羊毛绒编织、药泥面具、泥塑、木雕、藤编、藏香、藏纸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随着我州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纵深推进,我州各类文化从小众到大众、从普品到精品,在实现一次次飞跃的同时,绽放出了新的时代魅力。





  • 上一篇: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下一篇:我州念好“三字诀”守牢防贫返贫底线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