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美丽独木岭 “独木也成林”——记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德格县独木岭村党支部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22日

◎本网记者 李娅妮

盛夏时节,从甘孜格萨尔机场出发,沿国道317线往德格县方向行驶。一路上,“川藏第一险”雀儿山凿隧道化通途,张福林烈士墓松柏长青鲜花团簇,圣仙沟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

90公里车程后,“雀儿山下第一村”柯洛洞乡独木岭村铺展眼前,在“天然生态屏障”南麓上演了一幕幕“独木也成林”的景致。

从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03元到今年有望突破人均300元;从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600元到今年预计可达6000元以上;从省级贫困村到省级四好村、“博爱家园”项目示范村、民族团进进步示范村……

近年来,独木岭村以党建引领“执笔”,定“一路两擎”发展思路;聚焦国道317线串联产业布局,打出了一套“远期在旅、近期在牧”的致富“组合拳”,2016年先于德格县其他贫困村,第一个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蹚条路子 以党建引领“执笔”

能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些当季蔬菜,是70岁老支书桑泽“向往的生活”。如今向往照进现实,他家普通的藏式小院落里支起了一见方的“热闹”小菜园——土豆、芫根、青椒、莲白、番茄……

“别看菜棚子不大,能种的菜可不少。用的还是农家肥,五颜六色怪好看,反正既实用又养眼。”桑泽乐呵呵地说,“我一把年纪还能当个‘菜专家’,这不都是因为过上了‘有钱又有闲’的好日子嘛!”

早些年,地处德格县城东北角、雀儿山西南山脚的独木岭村,可谓一穷二白。整村全无产业,属于纯牧地区。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养牦牛、采药材、捡菌子、挖虫草,外加小打小闹的酥油、酸奶、奶渣售卖。

桑泽告诉记者,一年到头没见过几根菜是往年间的常态,牧民们也没有吃蔬菜的饮食习惯。他回忆说,“即便村子靠近国道317线,但那些年,在川藏北线上,一座‘苍鹰都飞不过’的雀儿山已经足够危险。可以说正是这道‘鬼门关’,一度让独木岭陷入‘进出无门’的境地。”

全村林地面积1.9万余亩、草地面积3万余亩,可4个村民小组112户498人,竟还守着资源熬日子、面朝草原背朝天、青稞芫根不够吃……其中,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5户138人。

“其实,国道边的独木岭群众相较其他很多村寨百姓来说,算是有些见识和眼界的。大家的脱贫愿望比较强烈,只是苦于增收无门、致富乏术。”柯洛洞乡组织委员益西张波表示,他初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但见独木岭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空白。

一番入户走访、诉求收集、头脑风暴后,村支两委锚定“远期在旅、近期在牧”的目标任务,确定“党建引领+活用政策+驱动产业”的脱贫模式。

村党支部既已明晰航向,后续“唤醒”独木岭资源、摘掉贫困村帽子,便显得有章可循——一方面抓牢“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全力建成牧俗文化体验园;一方面破解牧民单打独斗粗放养殖困境,广泛动员“村民变股民”参与牦牛养殖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合作社。

“如果说牧俗文化体验园能借格萨尔机场的‘机’起飞,那独木岭势必也能借游客为牧俗文化驻足之‘机’腾飞。”柯洛洞乡党委书记降巴恩召打比方说。

对此,他进一步介绍,牧俗文化体验园是县委、县政府“1371”扶贫产业布局7个产业园区之一,也是全县乡村振兴“一片一带”首批打造的美丽村落,占地约1000亩,投资1.1亿元,包括岭格萨尔觉如牧场及药泉小镇、牧俗文化艺术中心3个部分,今年7月20日刚刚投入使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村党支部更多要做的是立足资源基础、广泛辐射带动,采用‘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运营模式,将独木岭村在内的周边4个贫困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其中;每村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每户用5万元扶贫金融贷款入股,牧俗文化体验园全面投产后,入股村每年享30%收益,并用于村民分红。”降巴恩召表示,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也优先解决了不少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红火日子 “远旅近牧”村欣荣

记者见到泽仁降措时,他正在药泉小镇停车场指挥游客摆停车辆,“现在独木岭的年轻人多不愿往外跑喽!村里头就有企业、园区,提供了服务员、解说员、驾驶员、保洁员、安保员各种各样的务工岗位,工资还不赖,哪个愿意舍近求远!”

泽仁降措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大都靠采药材、养牦牛谋生,青壮年常常外出甘孜县等地打零工,又辛苦又挣不到钱,“现在大不一样!就说我吧,小镇建设期间,我做建筑杂工每天有170元收入;现在运营阶段,我留在小镇当安保,每月工资2500元,还有五险和每月3天假期,一年一人轻松入手3万元。”

这些年,独木岭的草原、山水、土地……资源通过流转入股、引入资本等方式日益激活壮大;此外,随着雀儿山隧道通车、旅游扶贫示范新村建设、牧民收入渠道拓展延伸,无疑燃起了独木岭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大家热情高涨地投身于“自我造血”,村党支部则聚力保障“后勤”工作。

扎嘎将自家两层藏房改造为家庭旅馆,一个“五一”小长假便挣了3万余元,像他家一样紧邻国道317沿线的4户村民开设了家庭旅馆,其中达到营业标准的已有3家。

登登一家曾住在半高山烂牛棚里,作为全村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户,2016年在村党支部帮助下在国道旁建起了两层新居;因手脚勤快,他还被聘为护林员,一年有5000元工资;此外,登登还自购小货车,闲暇时间跑起短途运输,如今全家5口人均年收入少说7000元。

除了发展旅游鼓钱袋子,独木岭人生活变化的可能,还体现在“抱团”提升蔬菜及牦牛种、养合作社运维管理水平上。其中,牦牛养殖合作社,现有牦奶牛35头,年产酥油210多斤,贫困户每户年均分红300多元;此外,村党支部将贫困村国家帮扶基金30万元入股梅花鹿养殖基地,年均收益2万余元。

至于蔬菜种植合作社,则致力鼓励村民深耕“庭院经济”的“一亩三分地”,村党支部积极对接联系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技术人员定期到村指导蔬菜种植;同时,为切实提高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就业创业意识及持续增收能力,县人社局、县就业局还将独木岭村确定为“德格县一户一技术能手培训行动”示范点,开班提升烹饪接待、住宿管理、园区运营等软实力,迄今已为牧俗文化体验园输送了30余名实训人员。

不仅如此,为向集体经济源源不断注入动力源,村党支部还同步启动优良党风、务实作风、善地村风、文明家风、淳朴民风“五风建设”,降巴恩召解释说,“乡村善治,集体经济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独木岭人的生活才能蒸蒸日上。”

推动独木岭村精神文明建设、评选“善地之星”“最美藏家”“致富能手”、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制度、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巡逻制度、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生态治理、整治村容村貌、开展色曲河沿岸综合环境治理……

如今的美丽独木岭“独木也成林”:“心灵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向荣,而村党支部更是以极强的凝聚力,全力以赴探索着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 上一篇:坚持创新引领园区示范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 下一篇:全面防控风险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