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对话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王波
加强跨界污染治理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
川渝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大气、水、土壤环境相互影响。近日,记者就川渝两地如何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等问题,采访了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
紧密协作联动推动一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
记者: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推动生态共建共保上已做了哪些工作?
王波:我们积极联合重庆生态环境部门强化战略协同,紧密协作联动,推动一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见效。
机制共建方面,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牵头负责,组建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成立专班、落实专人,互派干部交流挂职;在加强生态共建等27个方面深化合作,签订合作协议60余项;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签订涉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10余项。
标准协同方面,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积极配合两地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目前两地人大已按程序开展审议;联合开展现行标准差异分析研究和泡菜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
执法联动方面,2020年以来,两省(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已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检查12次,严厉查处非法跨省转运处置1700余吨污泥案件等违法行为。
联防联控联治协同治理污染
记者:在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方面,四川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波:协同治理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是关键。水环境方面,我们与重庆深化跨界河流联合巡查机制建设,加强跨区域水体监测网络建设,推动水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大气环境方面,我们与重庆联合开展“成渝地区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关键技术与预警体系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协同开展工业污染源整治,推动跨界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协调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建立应急响应信息通报制度。固危废方面,我们持续抓好“无废城市”共建,落实好省(市)危险废弃物联防联控机制、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
截至9月底,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91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优良断面占比94.1%;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4天,优良天数率89.4%;对5类危险废物、16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纳入“白名单”实施跨省转移集中审批,通过“白名单”办理危废转移至重庆共计104批次、5.1万吨。
牵住“牛鼻子”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记者: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方面,四川有何行动计划?
王波:我们将牵住以降碳为源头的“牛鼻子”,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强化政银合作,组织生态环保项目财政贴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同时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项目,全面推行成渝地区绿色制造。深化绿色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工业绿色生产,推动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实验室),联合打造绿色工程研究中心。
促进能源结构提升优化。我们将充分发挥四川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势,做好服务、打好配合,助推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打造中国“气大庆”,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继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探索开展“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校园”试点示范。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开展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与排污许可管理相关试点研究,加强“碳汇天府”等碳普惠制推广应用。
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记者:成渝两地还将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王波: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不断向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应有之义。下一步,首先是尽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落地落实。生态环境部近期将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保规划,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和嘉陵江等跨界水体治理项目。
其次是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落实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探索铜钵河、大清流河跨界流域协同治理试点,启动琼江示范河流创建,加强跨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实施重污染应急减排。
最后是继续强化环境监管,通过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力度,深化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强化环境应急联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对话
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李天满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此,四川做了哪些探索?川渝两地林草部门有何谋划?近日,记者采访了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天满。
将推动“协商共建”常态化
记者: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两地有何谋划?
李天满:川渝两地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去年5月,两地林草部门就已签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确定实施“一江五路六山”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毗邻县区林草资源联防联控等四方面合作内容。今年7月双方在成都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下一步重大事项。目前,各项合作共建事项正稳步推进。
记者:共筑绿色生态屏障方面,我省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如何安排?
李天满:“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营造林51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较“十二五”末增长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17个百分点;实施退化草原改良900余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二五”末增长1.3个百分点,达85.8%,高于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30个百分点。
下一步,两地将构建完善协作机制,推动“协商共建”常态化;谋划重点项目,围绕龙门山等重要山系和长江廊道,布局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创新投入机制,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和格局。
已签署自然保护地管理合作协议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加快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请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李天满:今年6月,川渝两地签署自然保护地管理合作协议,探索利益联接机制、科学管理路径和发展模式,建立川渝两地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地双边协作推进机制。同时,将继续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合作交流,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续工作。
为确保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我们正加紧研究制定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过渡期”管理办法。我们将着力打造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世界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
记者:目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进展如何?
李天满: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统筹推进规划设计、增绿增景、减人减房、价值实现等重点工作,4年来龙泉山累计造林植绿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底的59%。
后续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坚持世界眼光,围绕“城市绿心、城市会客厅、生态乐园”三大定位,布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心”;坚持生态优先,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创新开展“包山头”义务植树履责活动,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突出绿色发展,坚持农林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高品质生活和消费体验场景,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实现。
探索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川渝携手推进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方面有何打算?
李天满:目前川渝两地已构建起省级、区县级、乡镇级(林场)、村社级四级联防体系。下一步,将重点从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等四个方面继续努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共同体。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如何落实?
李天满:自《四川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我局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制定《四川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出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通报和赔偿工作衔接规定》等制度。同时,多渠道收集涉林草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线索,督促市州林草主管部门主动作为,核实辖区内涉林草案件,对符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及时按流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目前,我局正在配合相关省级部门完善《四川省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林草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的相关考核指标,适时启动省内试点;积极与重庆市探索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