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沃野奏响振兴强音——康定市鱼通镇舍联村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名片”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青花椒基地.JPG

青花椒基地。

成功研发.JPG

成功研发青花椒延伸产品。

◎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深秋时节,漫步康定市鱼通镇舍联村的田间乡野,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干净整洁,一个个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这里,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这里,美丽图景日新月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为“三农”加了发展引擎,为百姓添了无限憧憬。

沃野美景如画,振兴阔步前行。近年来,舍联村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青花椒、仙桃、刺龙苞等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区,特色产业竞相发力,全面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青花椒种出富民大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舍联村时,康定市舍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勇永正忙着指导当地的村民栽种青花椒苗。

“我们舍联村目前种植了3000亩青花椒,2017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村带动了52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主要经营花椒的种植、销售、加工。我们还修建了烘干房、榨油车间,自己加工,把青花椒烤干,或者做青花椒油。”提起发展青花椒,孙勇永滔滔不绝,“舍联村本来就有种植青花椒的历史,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我们有信心把青花椒种好。”

此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寒意。在舍联村的青花椒地里,村民们正把一株株高30厘米左右的青花椒苗栽入地里,现场呈现热火朝天的景象。“明年这些青花椒苗将变成一棵棵青花椒树。”和村民们一样,孙勇永心里充满了期待。

如今的舍联村,山上山下全种上了青花椒树。“我们村能保质保量地种植大面积的花椒,都得益于州、市农业部门每年上门给村民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孙勇永激动之情溢于言表,“8年前,在康定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我开始种植青花椒,8年过去了,青花椒树已成为我家的‘摇钱树’。如今,我家花椒种植面积已扩大到80亩,再过几年,收入还要翻番。”孙勇永自信地说,这两年,花椒市场价稳定,包装好通过电商销售,每斤可以卖到35元。

孙勇永告诉记者,舍联村海拔和气候非常适合青花椒树生长,而且这种花椒树不容易长虫,村民管理起来不麻烦,省心又省力。“以前这里是荒芜的坡薄地,自从发展花椒产业后,不仅可以绿化荒山,还为群众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孙勇永喜滋滋地说。

过去,舍联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玉米亩产收入才几百元,由于收入低,村民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近年来,康定市农业部门多次到村上“把脉问诊”,通过实地调研,认为该村具备发展花椒产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先期花椒种植大户的引领作用,村民们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全村种植花椒面积3000亩,每亩花椒干产量200多斤,按照均价35元计算,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是种植玉米近三倍。

“过去,花椒采摘后,依靠自然风干,耗时一个多月,影响了产品上市,村委会把购买花椒烘干设备的请示递交到市里,市政府立即投入4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烘干设备。”孙勇永说道。

记者看到,占地面积286平方米的烘干厂房里,配备了自动化脉动花椒烘干机、鲜料除湿暂存仓、滚筒分离机、花椒筛选机。“烘干设备一天可以烘干6吨花椒,24小时即可烘成干花椒,村民一天可采摘100斤花椒。今年预计花椒总产量50万斤,产值在300万元以上。我们还注册了《舍勒》青花椒品牌商标,申请了种植花椒树挖坑机的专利。”孙勇永站在烘干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们村的青花椒产量15万斤,又是个丰收年。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很少外出打工,就在家里从事花椒树的管护工作,忙碌一年有了好的收成,再累也值得。”

从种植到加工、销售,逐步完善的青花椒种植产业正在为舍联村铺就一条明晰的产业振兴路。

返乡创业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合作社今年仙桃卖出去10万斤左右,目前正在抓紧开发仙人掌面膜、精油等产品。”康定市江富仙人掌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江富说,今年村里的仙桃一如既往地卖到了沿海城市,还在研发仙人掌面条、仙桃酒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仙人掌香皂等深加工新品。

“当我是一名军人的时候,我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当我是一名创业者时,我的职责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严江富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怀揣着对家乡的挚爱,他毅然地返乡创业发展仙桃产业。

“仙人掌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种植,三四年后才能结果。标准化生产,能亩产仙桃1.2—1.5吨。”严江富告诉记者,2014年,他带领舍联村村民利用当地的气候优势,大量种植仙人掌,成立了康定市江富仙人掌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销售仙桃。截至2020年末,舍联村仙桃种植面积1000亩,覆盖全村种植户,户均增收超2万元。

仙桃呈椭圆状球体,是康定人对梨果仙人掌果实的称呼。它生长在大渡河沿岸干热河谷陡坡或岩壁之上,是味美可口的清热解暑佳品。

曾经,仙桃是采摘困难的野果。如今,在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等部门的扶持下,它成为了康定特色水果产业之一,名声渐响。每到八九月,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一簇簇或青黄或淡绿的仙桃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果”。

“只要农户的仙桃达到标准,我们都会收购。仙人掌‘命贱果娇’,果实有划痕的、带伤的、大小不均匀的,我们都不会收购。因此农户种出来的100吨仙人掌果实最多有5吨精选仙桃被收购。其余的仙桃,农户就在当地市场自行销售。在旅游旺季,1个仙桃可以卖1至5元。”严江富说。

严江富从农户手中收购的精选仙桃,最终通过空运到武汉、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在盒马生鲜超市,清香带甜的仙桃售价每斤可达14元。

“种植仙人掌,四季皆绿,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更有利于护林防火。”严江富说,“作为农村乡土人才,发展农业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让父老乡亲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致富奔康更是我的目标。下一步,我打算让仙桃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依靠它富起来。”

文化“活水” 浇开幸福之花

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村里,青山与绿水环绕间,峰峦耸翠,溪流潺潺。村里的房屋充满民族特色,放眼望去,整个村寨干净整洁、民族特色浓厚,景色宜人,透着当地独有的“鱼通”文化气息。

村民刘桥柱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自家屋里开起了民宿。“我们主要经营民宿和餐饮,这里有独特的鱼通文化。”刘桥柱告诉记者,舍联村90%的民房都是木石材质、通天转梯,堪称传统建筑的“活化石”。

“过去每间鱼通民居进门就是一个火塘间,为了保暖,家人都围火塘而居。”走进正在打造中的民宿,独特的装修装饰格外让人着迷,刘桥柱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感受鱼通文化。

刘桥柱告诉记者,鱼通文化是大渡河流域从瓦斯沟到孔玉地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贵琼文化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据了解,鱼通位于康定境内大渡河两岸的沟壑之间,具体包括大渡河峡谷间的姑咱镇、鱼通镇和麦崩乡,当地人称这一区域为下鱼通,金汤镇和捧塔乡称为上鱼通,此地区既是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贸易通道的交叉地带,又是多元文化接触和层积之区域。

“我装修的这间茶吧其实就是农家书屋,这些书、装饰、刺绣都是和鱼通文化有关的。镇上、村里的领导听了我想做民宿的想法后很是支持,还把村上的产品直播间也搬到了我的民宿。”刘桥柱告诉记者,民宿餐饮也是和当地的特产有关的,像核桃须、刺龙苞、腊肉等。

“今年,在镇党委和村支部的带领下,我们村种植刺龙苞,又多了一条增收的路子,现在我们不出门在家就可以挣钱了,腰包鼓了,生活也幸福多了,党的政策真的是利万家啊!”刘桥柱高兴地说。

据了解,舍联村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改种高效经济作物,试点种植刺龙苞40亩。刺龙苞是无污染、纯绿色的野菜,且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素有“山野菜之王”“树人参”等美誉,深受市场欢迎。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是灵魂,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在舍联村打造了红色文化学习基地,并将农家书屋移到了老百姓家中。在接下来的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充分挖掘鱼通文化,比如鱼通锅庄、鱼通刺绣等相关的民俗文化,将其结合起来推进乡村振兴。”鱼通镇党委书记余翔说。

舍联村立足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正在绘就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蓝图。


  • 上一篇:幸福九龙踏歌行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