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双碳十问②丨问格局 工业少的川西北为什么也要减碳

四川日报    2021年11月19日

川西北的减碳之路

做大做强清洁洁能源产业

用好全省最大牧区和高原泥炭沼泽地

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普惠机制

做大生态文化旅游和高原特色农牧业

川西北地区

包括甘孜和阿坝

现有森林1亿多亩

草原3亿亩

每年可新增碳汇900万吨左右

水能 热能

等零碳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

有独特气候条件

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低碳经济的潜力

四川要实现碳收支平衡

川西北的减碳、固碳很重要

  从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川西北人口稀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似乎并不是减碳的重点区域。但在各类学术论坛及政府部门会议中,川西北却是四川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热点区域。

  要解读这一“反常”现象,首先要弄明白:川西北在全省减碳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后,川西北参与减碳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难点又在哪里?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川西北,又能否改写全省区域发展格局?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梳理了相关科研成果,并走访相关专家,试图找出答案。

本期嘉宾

于贵瑞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究员、中科院院士

陈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赵乐晨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事关全局

●四川能否实现碳收支平衡,川西北是关键

●中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碳排放,川西北很重要

  记者:从四川全局来看,川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均偏低。在这个背景下,川西北地区还要减碳吗?

  赵乐晨:四川的双碳目标能不能实现,川西北是关键。

  从路径上说,降碳既要做好高碳能源、高碳经济的“减法”,也需要做好低碳能源、低碳经济的“加法”。在这两个领域,川西北都具有突出优势。

  目前,川西北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每年可新增碳汇900万吨左右,减碳作用十分突出;该地区水能、热能等零碳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川西北生态文化旅游等低碳经济潜力很大。

  于贵瑞:准确地说,是四川减碳必须带上川西北,而且优先考虑川西北。这关系到四川能否实现碳收支平衡。

  学界公认,一个区域能否实现碳中和,不光是看排了多少碳,还要看吸收了多少碳。两者数量只要接近,或者实现某种程度的平衡,就能达到碳中和目标。世界上最大的碳存储和碳循环,是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植被在光合作用中完成的,俗称森林碳汇。这是实实在在的固碳,也是世界上已知的减碳方式中最为经济和可行的方式。比如,靠植树造林吸碳,固碳一吨的成本也不过10美元。以工业手段固碳,目前固碳一吨成本只能做到90多美元。两者相比,植树造林要经济得多。

  目前,甘孜和阿坝拥有具备固碳能力的森林1亿多亩、草原3亿亩左右,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的五成和九成。同时,两州还有大量的宜林宜草区域等待绿化。这是四川其他地区没有的先天优势。

  陈耀:川西北当然需要减碳,这对于四川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对于一个区域的碳中和进程能产生重大影响的3个变量,比重从高到低分别是:能源结构、固碳能力和生活方式。

  当前,国家赋予四川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与重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去年,双城经济圈内的GDP总量只占了全国总量的6%左右,要想达成国家赋予“新的动力源”等战略定位,今后双城经济圈必然要经历产业、人口的进一步聚集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自然会带来能源需求的提升与碳排放的增加——目前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还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下去。这样一来,作为清洁能源基地的川西北,重要性不言而喻。

重点布局

●做大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做大生态文化旅游和高原特色农牧业

  记者:三位提到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减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么,在川西北减碳,重点是什么?

  赵乐晨: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一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将驱动水泥等建材生产需求增加,需准确把握和推进重点用能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二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居民取暖、出行等生活用电用油需求增大,需精准布局助传统产业减碳升级。三是应重点关注绿色低碳能源推广应用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低碳优势。

  具体来说,首要是做大做强清洁能源产业,有序推动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多能互补,拓展能源外送通道和能力。其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用好全省最大牧区和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普惠机制。最后,结合乡村振兴,做大生态文化旅游和高原特色农牧业。

  于贵瑞:除了要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外,还要全力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巩固稳定川西北地区既有的陆地生态系统。这直接关系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

  川西北地区的湿地和草原退化问题,绝大部分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所以,不仅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治标,还要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想办法治本。

  治标,主要是植树种草、禁牧限牧,修复地表生态。这方面,四川已经坚持了20多年,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治本,就是发展路径转型,这点比较难。我注意到,在川西北,各县的人均草场面积只有三四百亩,只有内蒙古等其他牧区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么小的草场要让农牧民致富,很难不出现过度放牧的问题。所以,要想办法引导农牧民往旅游业等其他行业转型,给森林草原和湿地减负。

  陈耀:注意考核的差异化。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的推进,以地区为基础的碳排放考核方案很快就会实施。但这个考核肯定要分区分类实施。川西北和四川,都是以水电等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这意味着,现有的碳排放量已经是尽可能压缩的结果,也是领先全国的水平。在以后考核减碳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和其他地区一个样、一刀切,要分区分类实施,考核内容要有所倾斜和侧重。例如,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川西北部分地区的碳排放也会随之增加。但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就不应该“一票否决”。

几点注意

●战略上要守住生态优势,有序开发资源

●战术上要“讲科学”,不能盲目“抄作业”

●清洁能源领域先用好存量,不要急着做增量

  记者:川西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管制区。在这样的区域减碳,应该注意什么?

  赵乐晨:从宏观来说,川西北地区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若尔盖草原湿地两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部分,也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必须要守住生态优势,这是前提。

  从微观来看,川西北自然保护地多而广,生态红线面积占比高,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和外输通道建设可能受限。同时,各类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单一,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此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交通制约大,资源禀赋和低碳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充分、困难多。

  所以,川西北在减碳过程中,必须要筑牢生态屏障,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资源开发规划,推动项目合理布局和资源有序开发;另一方面,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大熊猫、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推动污水、垃圾、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于贵瑞: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要构建与四川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功能区划和生态红线。四川的生态红线在2018年前后划定后,因为国家公园体系建立等做过一次调整。眼下,鉴于减碳的需要,这些规划还要做更科学的调整。

  其次,是要科学作为。川西北的生态脆弱,有些看起来减碳的措施,往往带来的后果是增加碳排放。比如,川西北草原部分地区降雨偏多、植物生长高度依赖现有的光热来源。在搞太阳能开发时,不能照搬照抄新疆和内蒙古在沙漠地带的集中连片光伏发电模式。因为新疆和内蒙古的沙漠地带降雨不多,地表没有植被,搞集中连片的光伏能减少蒸发,对治沙有利,这与草原富集的川西北的情况大不一样。

  陈耀:我只做一个提醒:清洁能源领域,不要急着做增量,而是要用好存量。

  比如,在水电领域,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后,川西北的水电开发强度已在全国最前列,存在发电企业弃水现象。比如,大渡河干流已有8座水电站投产,总装机量在1110万千瓦左右,算上正在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已逼近大渡河的总可开发容量3000万千瓦的上限。不提生态环保因素,光是潜能来看,下一步再去做加法已经很难了。但另一方面,四川省内还存在着时段性或者区域性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

  四川是千河之省,每条河流的降雨量和来水量年际变化肯定是不一致的。如果能够做到调度“一盘棋”,肯定能够相互补位、最大程度减少弃水,最大程度降低电力供应短缺带来的影响。如果再把目光放远一点,若省级层面能实现水电能和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无缝对接,那样清洁能源发挥的效益会更大、更好。

◎科普多一点

增加碳汇有这些途径

  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是减排的重要途径。

  增加碳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增加森林碳汇。通过植树造林、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等提高林地生产力,进而增加森林碳汇。通过使用其他清洁能源替代薪柴、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木材深加工、木材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现碳替代。

  增加耕地碳汇。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 较低,南方为 0.8%-1.2%,华北为0.5%-0.8%,西北大都在0.5%以下,而美国为2.5%-4%,所以我国增加耕地碳汇有着很大的空间。

  增加草原碳汇。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防止草原退化和开垦,要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实施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修复。

  重视海洋碳汇。海洋固碳能力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是“蓝色碳汇”,要重视海洋碳汇的作用和核算,在深入研究海洋碳汇的基础上,在碳交易中引入海洋碳汇交易,进一步扩大碳汇潜力。 本网综合

未来图景

●川西北因固碳能力获得大量收益

●和其他区域的联系会更紧密

  记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实现双碳,会给川西北乃至四川的既有区域发展格局带来什么改变?

  赵乐晨:四川水能高度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太阳能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三州一市”,风能在攀西地区、盆周山区开发条件相对较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均与人口集中、城镇密集的四川盆地逆向分布。川西北绿色能源禀赋好、产量较大,对绿色载能产业具有吸引力。总体看,双碳目标约束、引领下的这种深刻变化将会对优化产业格局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区域经济加速重塑下,四川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一是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围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链、延链、补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川西北地区要抓住战略机遇,进一步拓展电力输送通道和网络,提升既有通道利用率,助力全省乃至全国降碳。

  于贵瑞: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影响。首先,对于川西北来说,伴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川西北地区会因为固碳能力而获得大量的收益。因为,不管是碳排放权的交易,还是政策层面力度越来越大的生态补偿,都会改变当地的发展条件。其次,更直接的影响是,将影响四川的产业布局,特别是高排放产业的布局。比如,2016年前后,不少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至中西部生态环境容量较高的区域。而在双碳背景下,川西北地区肯定具有先天优势。

  陈耀:在某种程度、某些领域上有所改变,但不会颠覆、打破既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各经济区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一个省或者一个区域的发展格局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镇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与重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牵引力很强,今后成渝地区的产业聚集度、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都会大幅度提升,碳排放量随之增加。但这也带来了能源供应双方,以及区域之间减碳排碳互动程度的增加。而且,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对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再次优化。所以,川西北与其他区域的密切程度会大幅提升。

  核心生产力将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稳定的清洁能源需求更加旺盛。能源将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首要因素。

  随着节能降碳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将给该区域带来巨大变化。很多地方的经历都证明了,一个水电站,一个矿场,能让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宜昌,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轨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湖北的副中心城市。




  • 上一篇:“智汇天府”2021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网络大招聘......
  • 下一篇:我省各部门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