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12日
9月11日13时,在泸定县得妥镇受灾群众安置点,前期参与救援的泸州志愿者李成斌(着红背心者)和当地志愿者周正在为安置点群众免费理发。 张建国 摄影报道
◎本网记者 谢臣仁 陈杨
9月5日晚6点21分,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9·5”泸定地震后震区第一个婴儿降生。这个取名“安安”的“地震宝宝”的降生昭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要感谢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的医生们,是他们及时把我们转运到州医院,让我们的孩子能顺利降生。”新生儿母亲感激地说。
怀有感激之情的还有当日同时转运到州医院得到及时救治的8名重伤员,以及随后几天转运的64名伤病员。
自地震发生以来,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飞速”转运伤员72人,让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从而避免了死亡。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中,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争分夺秒跑赢医疗救援 “第一棒”,唱响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疗救援壮歌。
丢下惊魂未定的父母
开车就往医院跑
9月5日,趁中午休息时间,董兵回到离医院3公里的燕子沟镇南门关村一组老家看望做了手术刚病愈出院的父亲。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与父母聊天。
地震一发生,警觉的董兵来不及多想,拉着父母就往外跑,刚跑到院坝,老屋就垮了。这时的董兵心里挂念着医院:医院房屋该不会倒吧、医生和病员不能出事啊。董兵对二位老人说:“你们就在院坝里待着,千万不能进屋,一会镇政府肯定会来管你们。出了这样的大事,我得必须立即回医院。”
丢下惊魂未定的父母,董兵开车就往医院跑。还未到医院,董兵看见磨西镇方向满天灰尘,他暗叫:“老天爷,医院千万出不得事情哈!”
车子风驰电掣驶到医院,一看,门口的小卖部倒塌了,董兵一下紧张起来,一问,没有伤着人,董兵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
此时的医院,医生和病员都从屋子跑出来集中在院坝里,大家六神无主。看到董兵到来,一些年轻的女护士带着哭腔喊起来:“董院长,咋个办?”
“大家不要慌,这样大的地震,一会肯定会有很多伤员。现在分为两个组,一部分人管好病员,其他人一会儿情况稳定了跟我进屋抢点药品和设备出来。”自己是党员、是副院长,董兵知道这时自己就是大家的“主心骨”,他暗暗告诉自己:“心头不能虚、不能怕,要沉着应对,迎难而上。”
等形势稍微一稳定,董兵立即察看医院震后情况:医院断网断电,房屋严重受损,大型医疗设备无法使用,已经无法开展大型救治。他带领大家“抢”出一部分药物和一些设备,预估判断形势:“一会肯定有重伤员来医院,我们无法救治,大家检查一下救护车情况,做好转运伤员的准备。”
医疗救援“接力跑”
“飞速”转运8名重伤员
董兵话音未落,已经有附近受伤群众涌进医院。“医生,医生,这里有伤员,快来!快来!”顿时医院忙碌一片。
董兵安排一小部分人处理轻伤病人,其他人员准备接收重伤员。一辆辆载着伤员的车辆驶进医院,下午一点半,已有8名重伤员在等待处理,还有一名孕产妇羊水破裂,如不及时处置,将十分危险。
无设备可用,药物欠缺,只有在有限条件下先进行伤情处理,然后及时转运到条件更好的州医院进行救治。可这时信号不通,无法联系到对方。“不管了,立刻转运,非常时期,边转运边联系。”
下午3点,做好一切准备后,在重伤员伤情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的3辆救护车像离弦之箭,驶上榆磨公路,直奔康定。
一声声呻吟,直扑耳膜,护送医生心急如焚,不停地拨打州医院急救科电话,直到到了雅家埂,才有了手机信号。联系上州医院,州医院组织救护车中途接力转运。下午5点,州医院副院长肖军带着救护车接住满载生命期冀的3车9人,在爱心接力中,车轮滚滚驶向康定。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的3辆救护车完成医疗救援的“第一棒”后,又返回医院转运伤员,继续与死神赛跑。
持续“接力跑”
力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9月9日中午,一辆救护车尖叫着驶进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一群白衣战士立刻进行接治。
这是一名在救援中受伤的民兵,检查、处理、包扎,忙碌了一阵,董兵才停歇下来接受采访。他一边做着手部清洁一边对记者说:“相对于前三天,这简直不算个事。”
自9月5日以来,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转运72名伤员,让这些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肖军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跑好救援的‘第一棒’,让伤员及时得到救助,结果会难以想象。”
9月8日上午12点52分,地震发生已72小时,伤员救治压力减缓,但随之而来是大灾之后的防疫工作。“大灾之后容易产生大疫,我们现在应该在做好地震伤员救治的同时,做好防大疫的准备。”
联系技术人员检测检修设备,计划购买储备药物,忙得不亦乐乎。董兵说:“大灾之后,腹泻、感冒病人会大量增多,常规门诊必须立刻开设起来。”
一方面为常规门诊做好准备,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一方面派出医务人员为群众宣传防疫知识,从源头上杜绝疫情的发生。董兵说:“医疗服务是永不中断的‘接力跑’,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们愿永远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