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被救人员首次以“第一视角”讲述泸定地震救援中那一段“生死时速”——“感谢党和政府! 夜难熬,终于盼来了救援队伍”

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15日

在武警战士、森林消防、社会救援力量(成都非凡搜救)、党员干部的接力合作下,磨西镇咱地村三组(小地名大乌科)120余名被困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

这是采访小分队拍到的救援队员经过遍地落石路段。

◎张建国 本网记者 肖宵 唐闯 文/图

一根根洁白的哈达献给最可爱的人,一声声诚挚的感恩说给最亲的人民子弟兵,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9月13日,地震灾区送别撤离的救援队伍,一首大爱壮歌在巍巍贡嘎下唱响。

地震发生后,作为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牢记责任,组织精兵强将赴震中一线采访,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第一时间采写并通过甘孜日报社全媒体矩阵及时发布,让爱意流淌汇聚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

令一线采访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当天,三封字迹略显凌乱、打着几处墨疤的薄薄的信件,被送到了甘孜日报社。这是磨西镇咱地村三组村民送来的感谢信。信中,咱地村党员和村民用质朴的文字,对参与咱地村三组救援行动的甘孜日报记者、武警官兵和社会救援力量表示深深的感谢。

三封感谢信

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恩

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把咱地村三组大乌科变成了一座“孤岛”。地震造成该组1人遇难、10多人受伤,全村所有住户房屋受灾。地震发生时,有200余名村民因道路中断而被困在两山之间的台地,随时面临落石和山体垮塌风险。

9月6日清晨,甘孜日报社党委派出的一支采访小分队,跟随救援队伍奔赴该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由于救援工作的需要,甘孜日报社采访小分队一边开展采访工作,一边参与救援,通过现场整合来自成都的“非凡救援”15名队员和武警二支队50名官兵,徒步8公里,快速通过滚石密布、山体滑坡,随时面临飞石来袭的4公里艰险路段,在2个小时内成功将咱地村三组剩下的120多名被困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感谢信再一次提及了地震当天那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充分蕴含了资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是自“9·5”泸定地震发生以来,甘孜日报社收到的“第一份”以被救人员的“第一视角”讲述“9·5”泸定地震的文字。

于是,甘孜日报社向咱地村三组多位亲身经历者“约稿”,请他们讲述救援前后那一段“生死时速”。

老支书 

组织大伙转移却落下了老母亲

(讲述者:宋华林,1995年入党,咱地村委会副主任,在乌科组并入咱地村前是原乌科村党支部老支书。)

9月5日中午12时52分地震发生时,当时本组因王春荣家母亲去世在办丧事,村里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一块帮忙。地震后,大乌科(咱地村三组)周围山体滑坡,到处滚石,房屋倒塌,整个村子特别危险。村里在家的9名党员和小组干部立即“站出来”(挺身而出),组织全体村民到村里的安全避险场所。当时全村有200余人,本组23户、103人,外来帮忙办丧事的亲友100余人,全部集中在一起避难。

当时余震不断,晚上9时,一次大的余震来袭,村民们在惊慌中躲避,山上大面积滚石下来,一个石头把一户农家的房子打垮。待余震过后,大家立即组织清点人数,清完后发现我的老母亲不见了,便组织人员立即搜救,在房屋倒塌物中发现老母亲已遇难。

大家把我老母亲的遗体放置好以后,考虑到原来的避险场所还是不安全,于是又往外挪了几十米。新避险场所离垮塌山体山脚有260米左右,在党员宋国华家门口的公路上。宋华林组织全体党员把村民全部集中在新避险场所,因为晚上冷,怕老人和小孩冻着生病,加之为了观测余震飞石,大伙就在公路上烧了两堆篝火御寒。

为了防止余震来了有人乱跑,发生更多的伤亡,9名党员坐在人群外围,牢牢地看守住大家。那天晚上发生了多次余震,周围山体不断垮塌滚石。那晚的夜实在漫长难熬,好不容易到了天亮。

第二天早上8点过,接到上级通知,叫我组织村民撤离。我把9名党员叫在一起,一块儿商量、细心安排,决定一部分人在前面探路,一部分人安全护送,我在后面清理人员,确保不漏掉一人。我们前沿群众到灯杆坪时,甘孜日报社党委书记带领的救援队已到。

救援队通过我了解了村子里还有8位老人和病人,让2名官兵和救援队员护送一名病弱人员,实在不能走的就背,并且一组一组的有序撤离。年近八旬生病的童洪清老人无法背着转移,救援队马上组织队员就地在村里砍了竹子做担架,用救护绳索织成网床,用“临时担架”把童洪清老人硬是抬了4公里多。

安全撤离前,一位指挥人员反复要求我们要清理人员,不能漏掉一人。到了几百米外的灯杆坪,我们看到救援队伍时,就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一位身穿蓝色衣服的人问我是不是最后一个出来的,村子里还有没有人员,连续问了我三次。我说没有了,确实没有了,请你相信我,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同时,他还问我是不是村上的干部?我说我是原来的支部书记,合并村后,担任咱地村委会副主任。他说好,我们要马上撤离,前边道路垮塌严重,巨石断木阻道,还有近8公里的飞石路段。通过2个多小时,我们被救援队伍安全护送到隧道口处,并马上就地组织了车辆有序进行第3次分段转移。最后,通过5个多小时,救援队伍把我们全村120余人全部安全护送到指定的安置点。

最后,我们才知道,组织救援的人是甘孜日报社的。

管理局职工

 坚守到最后不仅是等待老父亲

(讲述者:宋柳,党员,海螺沟景区管理局职工)

9月5日中午12时52分,突然有山崩地裂轰鸣声,眼看房子倒塌,四周山体崩塌,我们组织人员往村级活动室安全地点撤离。村委会副主任宋华林拿出了救灾帐篷,组长王李菊拿出了笔记本记录人员详细信息。

因为牵扯到有外来人员来逝者家里随礼帮忙,把所有在大乌科的人员信息记录完整后,大家齐心协力把帐篷搭好。当时,手机通讯全无,我是管理局工作人员,想到景区执法队配有对讲机,我就往磨西方向靠近,试着一个一个频道呼叫。

终于,在2频道联系到了镇长陈专,请求救援大乌科。领导在对讲机回复已经收到,组织人员在急救中。然后我开着对讲机,回到了人群中,告知大家已经联系上了,党委和政府正在组织救援我们,大家不要担心,因为人员全部在活动室区域,这是安全地带。

直到天黑,房屋后面山体一直在垮塌,到20时左右,天很黑,根本不知道飞石具体位置,一块大石头把房屋摧毁,大家又撤离到王春林家门口。组长王李菊清理人数,发现少了一人:我奶奶李洪秀。

然后,我们就在垮塌的房屋里搜寻,终于找到了奶奶,但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我父亲、三爸和四爸(父亲弟弟),以及年轻力壮人员快速将奶奶遗体清理出来,放在了棺材里,用油布裹着搭了一个帐篷放着。

然后,人员全部在安全地带躲避飞石塌方,一夜无眠。直到天明,接到管理局电话,要求组织人员撤离,救援队伍正在赶来。

第一批次带了10多人探路,党员有我和刘强,负责把几个人慢慢带过垮方,然后负责给后面来的人员看好有无塌方情况。大家陆陆续续撤离到灯杆坪稍微安全无塌方落石地带。这时,救援队伍也到了,救援队伍指挥员询问我人员情况,还有多少人员未撤离出来?我如实报告撤离情况和村干部党员做的工作。

救援队伍指挥员组织我们分批次撤离,在救援队员护送下,5名村民搭配几名救援队员有序撤离,老弱病者就安排年轻力壮的队员轮流背着撤离。当大部分村民都撤出后,指挥员让我和王李菊也撤,王李菊说她是组长,我说自己的父亲还在里面,不愿意撤离,指挥员就同意我们留下。最后,等到村委会副主任宋华林安全撤离到场后,见到父亲安然无恙,我的心才稍稍安稳了些。

衷心感谢党和政府没有丢下一个村民。感谢救援队伍及时到来救助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会积极投入一线救灾工作中,发挥党员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为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我州各类人才倾情倾智抗震救灾
  • 下一篇:我州“民族团结进家庭”联系单位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8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