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29日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全面小康,是“凯歌”,见证着历史的印记。
全面小康,是“号角”,凝聚着强大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昂首前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州委、州政府带领下,甘孜儿女全面奔向了小康,生产生活水平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脱贫攻坚补齐发展短板
从“八七”扶贫攻坚,到新十年扶贫开发,再到“十二五”扶贫开发,甘孜版图的扶贫开发交出了不菲的成绩单。然而,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孜要摆脱贫困,任务艰巨。
如何啃掉“硬骨头”,摆脱贫困旧貌?一场为期8年的“脱贫攻坚战”在甘孜大地打响了。8载春秋交替不停,高山峡谷里、草原湿地中、边远牧区处,甘孜人民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决心、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着贫困旧貌。
这期间,我州始终坚持多方参与、内外联动,整合党委政府和市场、内部和外部、政府与民间、当前与长远,构建起脱贫攻坚的大格局。这期间,我州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知己知彼,出台刚性政策,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各个击破。
这期间,我州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实现精准投入、精细“绣花”。
色达县安康社区位于县城东北角,这里是县城最好的地段,也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该社区安置了全县450户无牲畜、无住房、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现在我住上了很好的房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家庭也有了收入,我心里非常感谢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帮助我们!非常感谢党委政府”。再度回忆曾经,安康社区居民意公心中依旧充满了感激。
在理塘蔬菜现代产业园区,规模化种植的萝卜、青椒、番茄、西瓜、草莓等作物,实现农业产值9600余万元,成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如今,这些“极地果蔬”还深受北京、成都、珠海、港澳等消费者喜爱,成为“川菜”的新名片。
类似以上的例子在我州举不胜举。贫困群众通过挪穷窝住上舒心房、拔穷根有了致富业、解干渴喝上放心水,“两不愁三保障”得到高效落实,民生保障整体提升……一项项高质量精准扶贫在甘孜脱贫史上书写着辉煌。
从开始筹备到正式着手,从披荆斩棘到完美收官,我州脱贫攻坚圆满谢幕。截至2020年底,我州实现18个贫困县摘帽、1360个贫困村退出、22.5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成绩的背后,是甘孜干部群众久久为功、协力奔小康的结果。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甘孜儿女完成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脱贫攻坚让我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更为乡村振兴再绘壮美甘孜新画卷奠定了基础。
精准扶贫夯实发展之基
2015年以来,我州始终坚持聚焦“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效推进实施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1+N”专项扶贫实施方案,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甘孜路径。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曾经,对于我州许多家庭来说,生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自健康扶贫工作开展后,我州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州因病致贫返贫的8641户37069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8个县(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目标,全州历史性消除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22万余名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平时健康有人管,需要服务有人帮”的持续稳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我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孜脱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此,我州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多元增收产业,从“两个百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脱贫攻坚“百公里”产业带,再到“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历经3个阶段的农业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过去,因缺技术、缺门路,增收难一直困扰着康定市俄达门巴村的村民。据统计,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仅有1900元。2015年,经省、州脱贫工作组反复调研摸索,俄达门巴村决定依靠旅游产业脱贫致富。
按照规划,俄达门巴村利用雪山、草地、高原湖泊打造木雅景区。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村民将定居房租赁给公司,打造成客房。在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的同时,牧民也变成了股民。2016年8月,木雅景区正式开园,短短两个月,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到了2020年底,俄达门巴村人均收入超22000元。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以来,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任务,我州结合州情实际,从根本上实现了农牧民子女“上学难”到“上好学”,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见实效。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娃娃到处乱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有专门的老师教,还不用花钱,真是太方便了”。随着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扎溪卡草原上的起坞乡幼儿园开班,当地农牧民脸上满是笑意。
据统计,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州累计投入38.53亿元,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一大批先进教学设备进入学校,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全面提升、办学容量全面扩展。
对口帮扶增强发展动力
有一种力量,叫同心合力;有一份友谊,叫帮扶情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此前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我州,用7年时间谱写了生动的粤甘情深,为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新动力。
在平均海拔3800多米的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占地1000多亩的24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鲜水河畔铺展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炉霍县“飞地”扶贫产业园区,也是广东省对口支援我州的一个代表项目。
这些年里,这个蔬菜大棚内,小番茄、黄瓜、土豆等各类时令蔬菜长势喜人,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据州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对口支援我州时,广东省不断调研分析,通过找准方向、突出特色、靶向攻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的“造血式”帮扶。
在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的支持下,得荣县成功引进江苏康佳雅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高原汉麻产业,在得荣县不同海拔高度试种若干个高原汉麻品种共计600亩,有效促进得荣县脱贫及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还支持巴塘县措普沟、丹巴县中路藏寨等知名特色景区扩容提质,建设特色乡村旅游项目5个,发展特色旅游业。
数据更具说服力。据统计,广东省累计安排援建资金29.9亿元、实施项目275个,紧密结合受援地“急、难、愁、盼”的民生短板问题,严格将80%的援建资金用于基层、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做到“六个聚焦”、实现“六好成效”,取得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双丰收”。
2021年3月下旬,我州演职队伍远赴广东演出,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用欢歌和热舞表达对广东援建甘孜的感谢之情。同年6月中旬,根据国家有关工作部署,完成相关工作全面移交后,广东省对口支援甘孜工作圆满收官。同一时间,浙江省捧过“接力棒”,在雪域甘孜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口帮扶。
7年帮扶,广东与甘孜播下了山海深情的种子,收获了脱贫攻坚的硕果,结成了民族团结的亲缘,书写了粤甘携手的时代新篇章。
与此同时,省内的对口帮扶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时光匆匆,转眼已是浙江对口支援甘孜一年余。一年来,浙甘对口支援工作队,用一次次行动诠释了浙江与甘孜的“山海情深”。一年来,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成绩斐然,赢得了浙甘两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一年来,浙江省为甘孜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一笔。
无论已结束或是刚开始,因对口帮扶结缘甘孜,广东省和浙江省均表示,情谊不断、源远流长。今后将进一步创新完善对口帮扶甘孜形成的纽带关系,继续加强与甘孜州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区域经贸投资合作。
一份份成绩单,一张张灿烂笑脸,彰显着甘孜儿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历程。成绩已成过去,面向未来,雪域甘孜将奋斗不止,努力书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