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 2022年10月12日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文/图
“以前树砍了才卖钱,现在按个手印就领钱。”10月8日,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村民安国芬拿出她和村委会签订的林权流转合同,合同将直接或间接带给她3份收入:地租、务工和分红。
这是宝兴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注脚。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特别是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去年底,四川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首批试点的14个地区多数位于生态功能区,宝兴县位列其中。近期,宝兴县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和全省首个“生态银行”试点基地。生态产品如何变生态商品,从而实现价值转换?记者前往宝兴县求解。
为何转? 生态资源价值巨大,但“变现”能力不足
9月30日,国庆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宝兴县林业局局长刘云鹏接到县领导电话:宝兴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需要谋划一个标志性示范性项目。
这是全省首个县级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由雅安市委编办批复设立,和宝兴县林业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宝兴县森林面积33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39%,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价值潜力巨大,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域”之一。当地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林地、林木及农特产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赠与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带来挑战。
宝兴县81.7%的县域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按照规定,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般控制区限制开发,核心区则禁止开发。全县90%以上的农村居民都有人工商品林,是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如今不能采伐了,意味着大量林权零散分布并难以“变现”。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地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林地闲置率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林业资源的“变现”能力不足。宝兴腊肉、蜂蜜、枇杷、山药名声在外,但实际产量和品牌议价能力均有很大提升空间。
记者连续走访县城多家餐馆、酒店,请当地人推荐特产,绝大多数都表示“没什么特产”“宝兴腊肉还有点出名”。
“宝兴县的林业生态资源算是不错的了。”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我省14个首批入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和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是四川主要生态产品供给区。
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有多大?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从地表生态来看,四川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又被誉为“千河之省”,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自然不少。2017年,中科院曾依托国内主流核算体系,测算出阿坝州的GEP为10376亿元,是当年全州GDP(地区生产总值)的35倍,超过当年全省GDP的四分之一。有业内人士估计,当下四川的生态产品价值,或是全省GDP总量的5倍以上。
如何转? “生态银行”让林权“零存整取”,林业碳汇也在探索中
站在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罗老林山头向远处望去,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间有一块开阔地带。“这片地刚采伐过,已完成林权流转并整理出来,准备11月左右开始新造林。”宝兴县林业局项目办主任黄帅说,这块地也是宝兴县“生态银行”试点基地的首个地块。
“生态银行”试点基地的牌子,就挂在新场村村委会门前。“如果把林地或林权资源比喻成零散的存款,那么‘生态银行’的作用就是实现‘零存整取’。”刘云鹏说,按照成片开发、分步推进的思路,宝兴县探索在平等自愿和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碎片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按照林权入股、委托管理、林地租赁、林权转包、林权赎买等合作模式,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至“生态银行”,林农则通过资产转让获得收益。
“生态银行”的实体,就是今年由宝兴县林业局作为出资人,注册2亿元在灵关镇成立的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我们以公司为主体,采取林权转包合作模式,按照50元/亩/年的价格,第一期转包39户林地350亩,流转30年,累计为试点基地农户增收52.5万元,户均增收近1.35万元。同时,按照2元/亩/年的标准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预计经营期间木材销售收入857.5万元,企业可得利润0.64万元/亩。”黄帅说。
“如果村民不想把林地流转给村委会或平台公司,也可以选择将林权进行抵押贷款。”黄帅说,过去,银行认为林权不能“变现”,所以一般不太会受理林权抵押。如今,“生态银行”已将林权“变现”,通过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对林权资产进行评估,再请第三方担保,银行便愿意提供林权抵押贷款服务。
另一项生态产品——林业碳汇,宝兴县也在积极探索。“2016年至2021年,我们按照平均每年增加27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固碳16万吨的方式,包装推出6.7万多亩林业碳汇项目,预计产值达2000万元。”刘云鹏介绍,目前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还不完善,宝兴县就积极对接国际客户,目前已完成30.18万吨林业碳汇首期交易签约,正持续寻找对接其他潜在客户。新成立的宝兴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负责组织实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项目开发,并对外公布地方林业碳汇储量及年固碳量等重要数据。
不止是宝兴。全省14个试点地区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考核、绿色金融支持等六方面任务开展试点。眉山市洪雅县设立了全省首个县级森林碳汇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全县可利用碳汇蓄积量进行详细测量,并在县域范围内选取可试点的主体;巴中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全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打造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成都邛崃市梳理修复川西林盘,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并融入文创体验、商业会展、研学、培育孵化等消费业态。
难在哪? 经营周期长投入大,价值核算体系尚不完善
在位于宝兴县万亩晚季枇杷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五龙乡东风村,种植大户苟莉和工人们在给枇杷修枝,“今年亩产跟去年差不多,平均收购价每斤7元左右,比往常低一点。”
“全乡种了7400多亩枇杷。”五龙乡副乡长甲呷阿木说,每斤散果只卖到5.5元,包装后价格稍高一些,但并没有体现出当地的生态优势。
五龙乡枇杷产业基地。
在五龙乡战斗村,600多亩有机山药虽然不愁销路,但要说价格,种植户也表示“不敢多想”。
其实,宝兴县的山药、枇杷此前已获第一批大熊猫友好型产品认证。“下一步,要着力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刘云鹏表示。
“我们准备联合五龙乡及周边枇杷龙头企业成立枇杷产业联合体,统一找销路。”刘云鹏坦言,林业生态资源经营周期长,轮伐期十多二十年,投入大,实现价值转换并不容易。“计划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以获得相关贷款,积累更多金融本金和生态本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实现生态产品真正的商品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晟之说,自1998年率先启动天保工程以来,四川乃至全国一直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但并未脱离财政补贴模式,还有很多配套、基础工作要做。例如,目前多地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不完善,需求对接和金融支撑体系仍待建立。以当下火热的碳交易为例,前年欧盟内部的期货碳交易量,是现货交易量的近20倍,但在川内,碳期货仍然没有放开。这些问题,都要在试点中去破解,最终把GEP变成GDP。
这一点,刘云鹏也有体会。“我们现在的碳汇项目只能以平台来包装大项目,如果能建立科学的林业碳汇测算体系,实现个人林业碳汇交易就方便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看来,良好的生态本底赋予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天优势,但生态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空间分布较散、产业联动机制较弱,相关经营风险防御体系不完善;生态产品溢价不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局限在有形的物质产品,品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还不够。
他建议,从生态本底改善的供给侧、民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需求侧出发,将“价值实现”重点放在提供充足生态公共物品、促进民众身心健康、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市场工具,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货币转化,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一步一步来。”刘云鹏说,宝兴县将对全县林地分布、森林质量、保护等级、林地权属、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后再详细制定、分步实施相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