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在追慕历史中领略泰山精神

甘孜日报    2023年07月12日

◎刘昌宇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山,也是彰显民族气质的精神之山。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的《天下泰山》,以时间为经,以地理为纬,穿越浩大的文献资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新颖解读泰山和意蕴深邃的泰山精神,让天下泰山的雄奇镜像,入脑入心,耸立成一座巍然不倒的丰碑。

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的泰山,在国人心目中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从帝王到黎民百姓,无不对泰山尊崇有加。特别是自秦始皇首开泰山封禅以来,直至清代,这样的朝廷祭祀活动,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封建帝王们通过封禅泰山,在嶙峋的悬崖峭壁上,留下了大量的石雕石刻,以此表达着对悠悠天地的敬畏之心。同时,借助这种歌功颂德,也彰显出对泰山的无比敬仰,并期望着巍巍华夏,能世世代代江山永固、国泰民安。至于文人骚客,登临泰山,于心动情动中,信笔留下的绝妙好词,更是传为文坛佳话。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一咏千年的经典词章,都鲜明地表达了国人对巍峨泰山的喜爱。

回溯远古时期,文明刚刚启蒙,就已经形成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巨大文化坐标。在那个沧桑悠远的齐鲁大地,相继诞生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彼时,正是混沌初开的时代,聪颖的炎黄子孙在艰苦的劳动中,用一双双巧手,凭着高超的技艺,接连制作出了古朴的陶器和精美的玉器,这些器物的涌现,有力推动了祭祀文化的蓬勃兴起。此后,仰慕于泰山的钟灵毓秀,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开始不断迁移,它的第三个都城帝丘,就已经十分接近泰山了。至商朝,迁都变得越加频繁,离泰山最近的一次是南庚迁于奄,在今曲阜市;比较近的是祖乙迁于庇,在今郓城县东北。这些意义深广的迁都,为泰山封禅大型祭祀活动的开展,无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至周朝以后,随着疆域的拓展,都城已离泰山越来越远,而且,至战国后期,五岳的概念也已经基本得到确立。但泰山封禅仪式,却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一直被封建帝王们沿袭了下来。数千年来,泰山已然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原乡,也因此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并在其周边腹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传千古的文化儒将。孔子及其弟子颜回、曾参、子路、孟轲等都出生在泰山附近,他们长期在曲阜一带求学问学,在洙泗之滨传习实践,泰山也成为儒家学说和儒学传统中的文化符号。临淄的稷下学宫曾汇聚诸子百家,是当时天下的学术中心,随着儒家文化的声名远播,泰山的形象、概念和内涵,也随之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书中,葛剑雄通过对泰山地理及文化意义上的深度解读,最终归结出博大的泰山精神:即以泰山为载体的山岳文化精神,它是在悠久的文化积淀中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赞之的“国之魂魄,民之肝胆。”为了进一步阐释泰山精神的深厚内蕴,全书在文字介绍的同时,还精选了不同时期关于泰山的一些人文图片,特别是那些很有年代感的老照片,集中展现了人文泰山、自然泰山和人与泰山的和谐关系。这些异彩纷呈的图像,从山脚岱庙开始,经红门、经石峪、碧霞祠等,一路前行到达岱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泰山四大奇观、历代碑刻等;用泰山日出、岱顶祥光、晚霞夕照等,体现出泰山的凛然气势;用泰山石刻等新老照片,凸显了泰山无与伦比的历史沉淀;用一组泰山云海的写意图画,体现出泰山五岳独尊的威然气势。用泰山旭日红、万家灯火、泰山星辰等一组照片,突出反映了国泰民安的温暖主题。然后,用“中华泰山号”“南极泰山站”,泰山石刻成的“实事求是”“中国最北极”碑,以及用泰山石做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家喻户晓的泰山元素,来进一步升华泰山精神。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深处,瞻望泰山的威武英姿,感悟博大悠远的泰山精神,是为了赓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期沿着馥郁芬芳的千年文脉,去缔造新的文化荣光。


  • 上一篇:习近平致电祝贺米尔济约耶夫当选乌兹别克斯坦总统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9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