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乡城县城全景。
郑天强调研产业发展。
蓝莓。
葡萄园。
群众热衷“四小工程”。
铁超的农家乐。
电脑教学。
■ 何才华 文/图
感言
中共乡城县委书记
郑天强
铿锵跨越“十二五”,香巴拉乡城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过去的“十二五”,是乡城县三万各族群众务实苦干、奋力拼搏的五年。五年来,乡城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工作,用科学的思路指导实践,全力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新乡城目标主动融入经济新常态,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三化联动”。以经济林木、经济作物、高山牲畜、特色畜禽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产业,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主渠道;以休闲观光、民居接待、菩提文化、旅游商品为主的旅游业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引擎;以水电、光伏等绿色生态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城乡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日益完善;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奋力作为,社会安定团结,全县呈现出经济提速、民生改善、社会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十三五”发展打好了基础,集聚了能量。
发展没有终点,奋斗永无止境。展望“十三五”,乡城处于优势彰显期、投资高峰期、发展加速期。我们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12363”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成美丽生态和谐小康新乡城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激活力,增后劲;以项目建设强动力,架支撑;以脱贫奔康求突破,提实力;以全域旅游提升发展速度,实现新超越。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乡城大地唱响求发展、谋富裕、保稳定、促和谐的主旋律,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5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2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
201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7.7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0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4元。
“四小工程”
夯实发展基础
一直以来,地处高山峡谷的乡城县缺路、缺桥、缺水、缺电等问题突出,基础设施的脆弱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要发展就得改变现状,面对困境,乡城县党委、政府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加快发展。
“建好基础设施,提升发展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决不能让偏远山乡掉队!”“十二五”期间,乡城以“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启动了以小水、小路、小桥和小能源为主的“四小工程”,一大批群众改善愿望强烈的基础设施有序推进。
乡城县采取“政府统筹、部门指导,乡村主体、齐心协力”的“四小工程”建设模式,五年间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380个“四小”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惠民举措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并广泛参与其中,几年间全县广大农村的发展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如今,全县89个行政村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全覆盖,95%的行政村实现了村内联户路硬化,广大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基础差等问题得到持续改善。藏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村民们建设美好家园、共同迈步小康的信心。同时,在全民参与“四小工程”建设中,干部得到了锻炼磨砺,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乡城探索实施的“四小工程”发展模式集聚了新的发展优势与后劲,历史再次将香巴拉乡城推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思索的乡城县面对发展跃上新水平的现状,决定从2015年起对“四小工程”实施转型提档,将“四小工程”的三分之一的项目用于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将是乡城县又一步履铿锵的民生发展里程,和浓墨重彩的民生发展篇章。
美丽新村
增强群众幸福感
如今,当你行走在乡城的各村寨,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绿树掩映中的村庄流水潺潺,花果飘香,空气清新,纵横交错的硬化路村村相通、户户相连,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引入每家每户,造型别致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笑容可掬的脸庞……
“十二五”期间,在美丽新村建设中,乡城县狠抓种树添绿色、引水添活力、安装路灯增亮度等为重点,全力推进村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旅互动、产村相融,做到景城、景镇、景村和景户“四位”一体,构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积极打造“一村、一寺、一馆”原生态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其成为众多游客休闲游的首选地。
新农村建设活动犹如一曲悠然动听的歌谣,唱出了乡城3.3万干部群众的心声。“村子变漂亮了,走到哪里都是景点,一天劳作回来或者坐在满是花草的观景台边与朋友聊天,或者和家人逛逛有着明亮路灯的街道,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克麦村崩色大妈说起美丽新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美丽新村建设带来了农村新变化,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完善功能、增加内涵、提升品位”的目标,乡城县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条件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改变。喝干净水,上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用节能灶和太阳能热水器,通电话,看电视,乡城农民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已由过去的奢望变成了现实。
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既定目标,乡城县启动完成了45个村的美丽新村建设工作。今年该县已锁定完成4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预计到2020年,全县80%以上的村落将达到幸福美丽新村标准。
特色产业
引领百姓致富
发展不但要有思路,还要有自己的特色,敢闯、敢试的乡城在探索干热河谷地带发展产业方面走在了全州前列,积累了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发展农特产业的经验,如今到乡城的游客不再只是购买“金雪鱼”菜籽油和“藏乡田园”苹果醋,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商品让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日益多元。
“十二五”期间,乡城以打造康南农特产品集中加工园区为契机,建设和完善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促农业产业走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目前,建成4个牦牛养殖基地,全县核桃发展至4.1万亩,与企业达成投资1.8亿元的玛咖产业化协议,完成引水主体工程和葡萄酒生产研发中心建设,圣地阳光和七湖玛咖公司入驻园区,培育专合组织17个。乡城藏鸡、苹果系列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乡城松茸、乡城藏鸡、藏鸡蛋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认证,成为成都、上海等大城市的抢手货。高原河谷特色农产业声名远播,成为最具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
今年10月,入驻乡城县的葡萄酒加工企业将大卡车开到田间地头收购葡萄,过秤、付钱、装车,公司员工忙的不亦乐乎,村民脸上乐开了花。在乡城县四个葡萄试种基地的500多亩葡萄地里,广大村民初次尝到种植酿酒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村民仲仁拉章种的10亩葡萄地收获近3万元,是种其它作物的好几倍。
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今年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的民族工艺展厅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张营业。应运而生的民族工艺品展示销售场所,弥补无本地旅游商品空缺,“疯装芭比、菩提佛珠、白色藏房模型等具有本土特色商品满足了游客购买乡城旅游土特产品和商品的需求。通过展厅销售平台引导本地群众发展旅游商品生产,融入旅游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让群众脱贫增收,经过探索实践,如今乡城的核桃种植基地、优质小水果基地、油菜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酿酒葡萄基地、藏猪养殖基地、藏鸡养殖基地、奶牛基地、藏寨村落旅游以及民居接待户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不同的产业集群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高效的农业特色产业链正引领百姓逐梦小康。
交通破“瓶颈”
筑建康庄大道
“十二五”,乡城人用实干不畏艰、苦干不苦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的愚公精神,按照“外接周边、内连乡村”的交通发展思路和“建管养运、齐头并进”的原则,在乡城大地掀起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建路风云。在全州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现今农村通车里程达1477公里,79个行政村通硬化路。期间,农村道路硬化率由14%提高到85%,一个干支相连、城乡交错的公路网,为山村群众铺就了条条康庄道。
机具轰鸣,车辆穿梭……随着一条条道路的延伸,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在大山深处随处可见。全县投资1.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项目47个,改扩建农村公路86公里,道路硬化102公里,建设机耕道16公里,建设桥梁28座,新增农村公路里程36.5公里。一条条断头路建成了致富路,一座座危旧木桥建成了“连心桥”,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至此,全县村道达773公里、农村通达便道345公里; 12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89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在农村交通的迅猛发展中,“出了家门进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的便捷交通已经进入乡城的村村寨寨,当年的沙石路、搓板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城乡差距在农民的出行之间进一步缩短。村民们享受着环村路、入户路建设带来的便利和村容村貌提升的幸福,无不点赞这项惠泽民生的好政策。
借助全州交通大会战、依托“环亚丁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线路建设,乡城又迎来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三条出境通道将开工建设,“三级互动、四通八达、村村通畅、布局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将指日可待。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优良交通环境在乡城将不再遥远。
民生保障
提升幸福指数
长期以来,乡城坚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教育事业当成强县之本的优先战略,2015年,乡城县在全州首批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五年来,乡城教育迎来辉煌时代,大手笔抓投入,精细化抓管理,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县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校际间、城乡间教育均衡发展。先后投入近2亿元,新建2所片区寄宿制学校,改扩建9所学校,将原35个学校整合为17个校点。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新添置了教学仪器、音体美和电教器材等设施设备,实现了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和活动室设施齐全。如今,4000多名学子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师资、最好的设施设备和最好的管理下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乡城抓实卫生工作,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政府投入,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78个,11个乡卫生院开设藏医门诊室,乡镇藏医实现100%覆盖,建成1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2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持续改善的医疗条件打下了坚实稳定的民生基础。
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政府每年为每名农牧民配套参合资金并逐年递增,筹措资金帮助五保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全县参合率达100%,患者除诊疗项目明确规定不予报销的内容及与疾病无关项目外,补偿不分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降低补偿起付线,提高补偿标准,对定点医疗机构确诊重大疾病的实施二次补偿,实现应报尽报,让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诊治。
乡城先后建成松通、卡心坝等集中搬迁安置点,62户343人从生存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的半高山上搬迁到条件较好地方居住。生存条件恶劣的水洼乡浪充村43户村民整体搬迁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通过“一年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移民开发战略,目前全县80%以上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发展艰难、致富无望的贫穷村民,已整体搬迁到发展条件好,生存环境优的低海拔地区,并实现集中居住。先期搬迁的群众已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后期搬迁的群众在种养殖产业支撑下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新建学竹片区敬老院,目前,全县养老床位达到了130张,五保对象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集中供养。开工建设康南儿童福利院,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一百余户城镇困难职工彻底告别了“居无定所”的窘境,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爱心廉租房”,帮助三百余户农村困难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一项惠民工程,造福着一方百姓。在乡城这片祥和安宁的土地上,处处洒满了关爱的阳光,处于弱势的各个群体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满心喜悦地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梦想。
农家乐里生意火
来到距乡城县城5公里的尼斯乡则鲁村,沿着古树掩映的硬化村道踏进里吾林卡农家乐,虽没有看见夏季里客人满座的景象,却发现几位云南客人躺在树下石凳上,透过挤满阳光的树缝,看鸟飞炊烟飘、听顽童嬉闹,体验着城里无法感受到的静谧;田园观景平台上,几个年轻人正观赏白藏房。虽然是深冬时节,游客仍然能在这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和惬意。
走进里吾铁超家近80根柱头的藏房,金碧辉煌的经堂、精致的唐卡、精妙的雕刻、细腻的墙画,无一不让人惊叹叫绝。难怪主人家说“前次一批浙江游客在这里住了整整两天也不想离去。”里吾林卡经营才一年多,却早已声明远扬,不仅城里人休息日专门来这里体验绿色生活,静心养息,南来北往的过往游客也慕名前来小憩,探秘藏家风情,品味藏家文化。
美丽幸福新村的建设催生了里吾林卡的诞生。以前的则鲁村虽然景色优美,距县城也近,但基础设施极差,游客最多也就是沿公路粗略观赏一下田园美景,都不愿越过尘土飞扬的泥土路进到村里。新农村建设把则鲁村祖辈行走的烂泥路变成了通达农户家门口的水泥路,新装的40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可以每晚聚在村里广场跳锅庄、拉家常。
毫不起眼的则鲁村变为了美丽村庄,这让村民有了更多致富想法,初尝开办农家乐甜头的里吾铁超对下一步发展已经成竹在胸,经过一年的经营腰包鼓了起来,今年又打算再投资十万左右元装修客房,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在铁超的示范带动下,几户条件较好的村民也开始谋划自家的旅游发展项目。
则鲁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仅为群众搭建了发展旅游的平台,还被县里作为蓝莓种植和蔬菜产业基地。“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干什么事情也都积极性高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随着全域旅游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到乡城,里吾铁超感觉经营特色农家乐是自己走上富裕道路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