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造血式”帮扶让道孚变了样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成都市郫都区援藏队助力道孚县精准脱贫记

    

    在麻孜乡沟尔普村的大葱种植示范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给大葱除草。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

    “快来抢购,雪域高原大葱来成都啦!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初秋,在成都市郫都区重百汉正广场道孚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产品直营店,近百斤提前上市的道孚大葱一会儿工夫就销售一空。

    道孚大葱实现规模种植并销售到县外,只是成都郫都区“造血”式帮扶的一个缩影。

    “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的核心是脱贫攻坚。要找出问题,对症下药,补齐短板,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20161014,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在省内对口帮扶甘孜州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按照省委对口帮扶的统一部署,成都市郫都区第四批援藏队自20169月入驻道孚以来,聚焦全县脱贫攻坚,通过强支撑产业,聚人才智力,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脱贫,切实增强道孚县经济内生动力。目前,已投入援助资金1318万元。

    特色产业帮扶 擦亮“金”字招牌

    八月的鲜水河畔,格桑花开正艳。

    在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的300亩大葱种植示范基地,48岁的青芝翁姆和其他村民正忙着给大葱浇水。

    记者来基地采访,她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就种点自己吃,现在规模种植大葱还不愁市场,感谢郫都区的援建!不仅学到种植技术,还增加了收入。”

    “丹巴的风道孚的葱”。道孚大葱因口味独特、易保存等特点享誉省内外,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1412月,道孚大葱被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区域条件、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的局限,道孚大葱一直是百姓在自家菜园子里种给自己吃,产量很少,未能形成规模。

    “守着‘金’字招牌,却到处找增收的路子。今年,我们提出打造百公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大葱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园区首选。但种植技术、产品市场、群众增收等一系列难题一直制约着我们的决策。”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告诉记者。

    “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道孚有产品优势,郫都区有市场开拓经验。”在县委常委会上,郫都区援藏队领队闵晓春信心十足,“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电商平台’,可以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今年3月,援藏队成功引进郫都区志华农场,投入帮扶资金80万元,形成道孚特色产业+志华农场技术,获得销售优势即1+1>2的产销结合模式,打造了甘孜州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基地。

    “整合69户村民300亩土地,按每亩630元流转给志华农场,村民轮流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100元薪酬。按户均90天计算,仅务工就可实现9000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等,户均收入达1万多元,是其他产业收入的好几倍。”麻孜乡党委书记白马益西说。

    据郫都区志华农场负责人叶洪亚介绍,通过运用现代种植技术,预计大葱亩产将由原来的2000斤提高到4500斤,产品上市后将销往成都各大超市,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利用郫都区川菜园区食品企业优势,援藏队还引进成都市润康油脂有限公司,通过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全省最大春油菜种植基地,以打造高端食用油品牌。今年,油菜花开时节,全国各地上万游客前来赏花,道孚旅游又增添了一张新名片。

    藏香猪是高原藏区原始的瘦肉型优质猪种。郫都区投入资金90万元,帮扶道孚县康丽种养殖公司建成占地约56亩的藏香猪养殖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电商平台”模式,发展藏香猪养殖,年出栏生猪1500头,可带动6个贫困村年增收20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还要着力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闵晓春说,将引进郫都区企业,在道孚新区规划建设高原农牧产品加工园区,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000万元,建成后可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

    同时,利用郫都区菁蓉镇大数据优势,引进成都市乙米米科技公司建立电商平台,着力破除高原特色农牧产品销售瓶颈,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

    通过产业援藏,道孚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今年预计总收益达7800余万元,将带动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1200余元。

    人才智力援助

    打造“永不走”队伍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大项目,而是人才!”谈到县域经济发展,道孚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国清告诉记者,边远、高寒的四川藏区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在一批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对口援藏目标瞄向了最宝贵的“移动援建项目”——人才。

    在郫都区多批援藏队中,优秀援藏干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据介绍,郫都区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赴道孚任教,积极指导当地教师,主动担任新教师的“师傅”,带领年轻教师参与年级组和教研组集体备课,参与示范课和同课异构听评课。“智力帮扶,给了我们本地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道孚县城关小学校长杨全寿说。

    不仅仅是教育,在医疗卫生等方面,多年来,援藏干部带来了先进技术,手把手地“传帮带”,为高原打造出了一支支“永不走”的技术团队。在道孚县,援藏医生先后多次为当地医疗工作者授课,培训医务人员上百人,提高了当地医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10年来,郫都区先后选派了4批近百名援藏干部赴道孚工作,充实了大批专业技术干部,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卫生、教育、产业发展等领域急需的人才,为道孚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可持续的活力。

    郫都区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更加注重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和“岗位带徒弟”等方式加强“智力援藏”。今年111日至20日,组织道孚县遴选优秀年轻干部35名,赴郫都区开展公共管理及专业技术培训;年内还将分两批组织道孚党政干部、专业人才赴郫都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

    同时,加强劳动力输出和人力资源培训,推动道孚就业平台建设,今年已举行道孚县就业扶贫专项招聘会,开展旅游人才专项培训。

    接下来,郫都区还将继续开展人才干部援助行动,强化“传帮带”,选拔道孚优秀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到郫都区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推进“名师送讲系列工程”,切实提高道孚人才干部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道孚是全省深度贫困县,要实现精准脱贫,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通过产业援藏,激发全县群众内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通过智力援藏,深度发掘当地‘土专家’,开发‘田秀才’,为全县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蒲永峰告诉记者。

    情牵雪域,爱洒康巴。按照《成都市郫都区对口支援道孚县项目规划(2017-2021年),未来五年郫都区将重点围绕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基础设施配套等,计划投入1.05亿元,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506万元,援藏资金80%用于道孚县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

 

  • 上一篇:37年的坚守,只为藏乡桃李芳菲
  • 下一篇:“调皮村”三“变”勾勒百姓幸福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