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记巴塘县中学教师王晓宇
王晓宇与学生们交心谈心。
■县委中心报道组 文/图
王晓宇,1980年8月分配到巴塘县雅哇中学教语文、政治等学科,并担任班主任。1984年2月调入巴塘县中学任教语文、政治至今。
在一本1984年的笔记本上,他工整地摘抄下这些文字:“讲课的效果反映在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上。喜欢讲话的学生无心再去讲话,喜欢缺席的学生不再缺席。作为教师最幸福的也许不是教过多少学生,而是学生会不会对你怀有这样的感情。一个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只要让学生记取一句能够受用终生的话,就足以自慰了。”
37年来,王晓宇桃李满天下。巴塘县22所中小学校中,有17位校长都是他教出来的学生,这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及在其他单位、外县任职的干部。
37年的辛勤耕耘,37年的点滴收藏,承载着一位人民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扎根藏区有恒心 “我不能当一个逃兵”
巴塘县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距成都800多公里,是318国道入藏的最后一站,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灵山秀水、崇文重教。王晓宇便出生、成长、工作在这片土地上。
1980年7月,18岁的王晓宇从康定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巴塘雅哇中学任教。入职第一天,艰苦的条件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那是一所距城区27公里的农村学校,刚报到,校长就叫上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到县城新华书店领取师生用书。三人坐着拖拉机返校,一路颠簸得骨头都快散了架。途经一处道班,大塌方阻断了路,他们只好背着上百斤的书本,折返两趟,徒步十余公里才坐上接应的拖拉机。等回到学校,天色已黑,粒米未进的王晓宇又累又饿,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打量着黑黢黢的、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宿舍,他的心凉了一大截,可让他绝望的还在后面。第二天,见到学生,却发现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大多听不懂汉语;一检测,学生成绩无一及格,最差的学生数学0分,语文只考了1分。“这可怎么教啊!”王晓宇心灰意冷,甚至动了离开的念头。可想到父母从小的教诲和在师范学校受的教育,他又心生惭愧:还未开始教书,怎么就断定这些学生学不好呢?我不能当逃兵啊!
留下来的王晓宇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课上,他教学生学汉语;课下,学生教他学藏语;闲暇时找学生谈心,周末翻山越岭家访。无数个不能回家的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都留下了他给学生辅导功课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晓宇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生成绩也突飞猛进。毕业时,原本最差的班级,成绩竟然排在了全县前列。1984年,他调到了城区的巴塘中学。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家中的变故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王晓宇的母亲是一名医生,长年累月奔走在巴塘县各山区乡镇,患上了肾炎、关节炎等疾病,不得不申请病退;父亲为了照顾她,也于当年调回了内地。王晓宇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跟随父母调回内地;要么独自一人留在巴塘。犹豫再三,他选择了后者,“舍不得班里的孩子,我要是走了,他们就没有老师了!”原来,刚到巴塘中学的王晓宇便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一半的学生是其他班筛选出的“双差生”,另一半的学生是上年级留级的“学困生”。就是这样一个其他老师都不愿接的“超级烂班”,硬是在他手里变成了“金凤凰”。毕业时,32名学生无一辍学,22人升入高中,4人升入中专,2人考上中师,另有4人选择复读。
呵护学生有爱心
“不抛弃每个孩子”
“要不是王老师当年收留我,不放弃我,哪有我的今天!”说起王晓宇的关心,现在康定市公安局任职的扎西顿珠话语哽咽。1994年,他随父母到巴塘中学插班,因成绩不好又特别调皮,没有老师愿意接收,最终是王晓宇接纳了他。但最初,扎西仍然不珍惜学习机会,经常逃学旷课,王晓宇不厌其烦地开导他、教育他,一次次把他从山野拉回书桌旁。最终,扎西顿珠考上了高中、升入大学,成长为一名公务员。
“我最喜欢王老师的课了,他语言幽默,经常举生活中的例子,让枯燥的政治课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益西拉姆说。
“他告诉我们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劳逸结合才能提高效率。”冲志玛的父母也是王晓宇的学生,很早就听爸爸妈妈说起“师爷爷”王晓宇的事,“对学生很温柔、很耐心,从不动手打人。”
“我生在藏区,长在藏区,知道这里的家长送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看到一些孩子没读多少书,早早辍学去打工我很心痛。所以,只要家长把孩子送来,我都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王晓宇说。
王晓宇教过的学生,现为巴塘县民政局干部的翁修深情回忆:“37年前,王老师担任我的班主任,那时家里贫困,兄弟姐妹多,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冬天、夏天仅有一件藏袍。有一年快放假时,我心血来潮把袍子洗了,可天公不作美,迟迟没有太阳,衣服冻成一块坚冰,我只好待在宿舍。王老师知道后,二话不说拿来自己的毛衣、外套让我穿上,还嘱咐我不用归还。今天想来仍历历在目,感谢王老师如兄长般的关爱。”
提携后辈无私心
“接手这项工作从未出过错”
上世纪90年代,踏实又热心的王晓宇被校长看重,安排到教导处担任教务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在王晓宇办公桌上,有一本干净整洁的黄皮备课本,是他专门用于记录教务事项的笔记本,里面按照时间顺序密密麻麻记录下了收发文件、对接上级部门、召开教职工大会、布置考场、统计学生人数、分发报刊等事项,每个事项从起止时间,到实施过程、处置结果、建议意见等非常详细。
“他就是这样一位非常细致又有心的人!”巴塘中学校长,也是王晓宇教出来的学生扎西次仁说,教务员工作非常繁琐,但又经常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比如学生考试报名、教师职级申报等,稍有马虎可能就影响师生一生,“王老师接手这项工作,从未出过差错。”
特别是教师职称的评定、申报,王晓宇对政策研究得非常透彻,对每位老师的情况都烂熟于心,每年申报,老师自己还没意识到,他就主动提醒大家了。现在,虽然王晓宇已经好几年没担任教务员了,但老师遇到职称有关的疑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甚至别的单位的教职工也来咨询他。
“在很多人看来,教务员的工作非常繁琐,且都是为学校、师生服务,很多老师不愿意做,即使做也敷衍一下。唯有王老师不仅乐呵呵地接受,而且把这项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扎西次仁说。
“他淡泊名利,非常低调、谦虚。”现任巴塘中学副校长,也是王晓宇学生的曾德西说。今年,王晓宇老师就要退休,他完全可以提出少上点课,但考虑到巴塘中学教师紧缺,学校不得不“硬着心肠”给他安排了5个班的政治课。王晓宇拿到课表毫无怨言,非常高兴地就进教室了。
今年3月,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的王晓宇决定将他有关教育的收藏全部捐献给巴塘中学。学校立即决定给他举办教育成就展,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向他学习。
没想到,原本这场学校内部展览经过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竟演变成一场巴塘县全体教师、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学习教育展。原本只在校展出一天的活动,最后持续了半个多月。他的展品,除了数十份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奖状,还有从教37年保存至今的“教学计划”“听课记录”“工作总结”“家访日记”“教学反思”……以及年代感十足的报刊杂志、伟人像章、粮票钱币、烟盒糖纸……
透过这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收藏,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教师对工作、生活的炽热情感,以及他37年不平凡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