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5日
从“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透过悄然发生的“四变”,竟然奇迹般地让三年前还穷得叮当响的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不仅在两年之后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还以惊人的速度跨入了全省百强村行列。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让人激动不已、感慨连连——
木雅圣地景区一角。
■李艳 张航 本网记者 田杰 文/图
“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在短短三年间发生的变化可谓是一飞冲天!”9月16日下午2时许,当记者来到俄达门巴村时,来自省委统战部派驻该村第一书记井钟开门见山地说。
坐落在国道318线左侧的俄达门巴村,在两年前还是康定市出了名的贫困村:破败的村庄、散落的牧户、贫穷的牧民、简陋的设施、萧条的景象,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是这里海拔太高,也许是高原传统养殖业的“魔咒”使然,也许是牧民观念的陈旧,也许是致富门路的缺失,也许是基础设施的滞后,也许是……无数个“也许”的接踵而至,使得风景秀丽的俄达门巴在美丽之中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贫穷落后的“情景剧”。这样的生活“情景剧”,让人过得寒酸更看得心酸。然后,短短三年之后奇迹般的变迁,同样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牧场变成了景区,牧民变成了股民,牧民定居房变成了旅店、村民变成了市民。
村庄依旧是原来的村庄,牧场依旧的原来的牧场,牧民依旧是原来的牧民。然而,伴随着3年前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8亿元资金的投入;伴随着去年8月5日,我州首个以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度假景区、全国首个以体现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在俄达门巴旅游景区盛大开园……一场神奇的“让美丽战胜贫困”的连台好戏,在俄达门巴这个“迁徙过来的部落”正式精彩上演,进而书写出了三年“大变样”的传奇。
走进俄达门巴村,给人的直观印象,除了美丽就是大气:规范的布局、精美的房屋、别致的景观,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环境,醒目的标识、乐呵的牧民、往来的游客。行走其间,既让人触景生情,更令人叹为观止。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要变牧场为景区,就得首先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牧民的关系,只有做到规划让百姓知晓、资源让百姓入股、建设让百姓参与、成果让百姓共享,才能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奔康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只有形成一条兼顾各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才能让处在利益链条上的政府、企业与百姓心齐气顺劲更足,进而演绎了一个个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故事。公司采取‘政府+公司+景区+农户’的方式,将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资产入股方式进行集中打造,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全村171户724名牧民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公司与村集体按照8∶2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去年全村分红85万元,今年将实现保底分红恐怕要上100万元。作为康定市‘旅游+扶贫’的样板工程,自木雅圣地景区开园以来,每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从贫困村到旅游景区,从最穷牧民到股民,俄达门巴村“艳遇”全域旅游带来的“变形记”让70岁的村民日泽乐开了花:“3年前的村子,萧条落后,我家算是全村37户贫困户中最穷的一户;一年之后,村子被打造成了景区,我家的牧民定居房也被改造成游客接待住宿房。而今手捧旅游饭,一夜之间就脱贫了。脱贫的感觉真好,致富奔康的信心大了劲头也更足了!”
记者随意来到村民瓦甲家,他感慨万端说:“我家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一年四季要转场好几次,人随牲畜走、牲畜随牧草走、牧草随季节走,白天日晒雨淋,晚上睡在帐篷,无聊之时只能数星星;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虽然让我们居有定所,放牧也有了随身而带的‘九件套’,但放牧毕竟是靠天吃饭,遇到冬天持续强降雪,牲畜只有冻死饿死,牧民的辛酸,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全家一年的收入顶多就是六七千元;2015年木雅圣地公司进驻我村后,情况一下子就变了:我把定居房租给公司,公司帮我还清了信用社5万元贷款,我女儿上个月被公司招聘为酒店服务员,试用期间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这个月已成为正式员工已有3000元收入;我还被村上聘为保洁员,每月有500元的收入;同时政府资助我5万元,在公路边建了一个小型综合服务站,每天除了洗车、加水,还办了一个小卖部,每月收入少说也有2000多元;这两年政府陆续给我家分了13头牦牛,加上以前的,我家现在有30多头牦牛,因忙不过来照料,就托给亲戚代养。听村干部说,蓝逸公司在我们村建了一个奶站,并与村上签订了合同,省委统战部还将筹集到的160万元资金入股蓝逸公司,每年村上还能分到10%的股份。从明年5月份开始,公司每天至少收购我们村上2500—4000公斤鲜奶,每公斤收购价11.6元,这样一来,我家的收入恐怕还要增加几大千;我家3口人去年不但成功脱贫,今年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绝对没问题。”话语之间,瓦甲的那份喜悦与自信简直是一览无余。
“去年俄达门巴村虽然脱贫‘摘帽’,但为巩固脱贫成果,我们通过实施灾后重建、易地搬迁、藏区新居建设、自来水提升以及散居6条沟中20多户牧民架设将近120公里输变电线路的1550万元投资等项目,累计投资突破了4000万元。如今,在政策支撑、部门支持、企业支援、组织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以及‘党建+产业’、‘党建+脱贫’、‘党建+教育’、‘党建+综治’等一系列举措之下,欢天喜地行进在奔康路上的牧民们不但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懂感恩,而且增收有门路、致富有保障、奔康有信心。今年,退出贫困的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望达到120万元。”前来检查工作的乡党委书记扎珠对记者说。
俄达门巴村的变迁之路仅仅是呷巴乡乃至全市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采访中,康定市委书记邓立军满怀信心地说:“随着我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模式的发展,特色产业正在点亮农牧民群众的脱贫梦。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特色标准化种养殖基地7个,发展青稞、水果、蔬菜、菌类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龙头企业27家、专合组织188个、种养大户114户。为实现市委确立的‘率先首位崛起、率先脱贫奔康,奋力建成藏区全面小康示范市’奋斗目标,我市将紧紧围绕州委实施‘六大战略’、夯实‘五大基础’、决胜全面小康、确保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提振‘精气神’、干出‘实在活’,力争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攻坚目标,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