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01日
——丹巴县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培训第一书记。
■王远刚 曹松 记者 唐闯 文/图
今年,丹巴县通过一核引领、双轮驱动、三项破解、多点支撑的“123+X”模式,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坚持党建核心引领,选好人,用好人
“ 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在纵深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丹巴县不断总结选人用人经验,以第一书记轮换、调整为契机,在第一书记选派方式上,转变“个人报名、单位考察、组织把关”自下而上的被动选派方式。
积极探索推行“参照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进行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主动选派方式,重点从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学员、优秀事业干部中考察第一书记人选20余场次,并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脱贫攻坚领导和县纪委、县委政法委、县委群众工作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意见,先后自上而下选派第一书记13名,充实帮扶关键力量,先后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75人,选优配强了党建扶贫班子队伍。
结合干部人才选派方式的探索、创新,县委组织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评星晋级整顿提升、县级机关党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抓整顿夯实了党建扶贫堡垒。该县还抓实“三项培养”工作,把120余名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探索片区发展党员“五步法”,着力破解农牧民党员近亲繁殖问题。
此外,该县还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见效”大讨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活动5000余场次,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学思践悟,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切实发挥了党建扶贫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党建“两条腿”,走得稳,走得实
采取落实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干部帮扶工作上下功夫,全覆盖选派“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县级联系领导坚持每月带头到乡到村指导督促工作,帮扶部门落实“三个捆绑”要求,第一书记团结带领驻村工作组成员认真履行“五大职责”。农技员和农技巡回小组切实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农牧技术支撑,结对机关支部和干部职工联系群众用心帮扶,真正实现了精准滴灌。在探索推进“党建+”上下功夫,针对15个乡镇分布5条河谷,自然条件差异性大、资源梯次分布明显的实际,结合脱贫攻坚“一沟一品”工作部署,突出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业务部门配合支持、乡村两级创造落实,分片区确立了“党建+环城旅游”“党建+产业”“党建+生态”“党建+集体经济”“党建+易地搬迁”5个争创项目,构建了“党建+脱贫”丹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紧盯基层党建“薄弱点”,破难题,攻难点
该县紧盯基层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着力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
以村党支部为中心,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多元组合的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收益模式,并实施产业带动、资金撬动、项目拉动、资源流动、内外联动举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着力破解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难题,今年以来,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53公里,建成垃圾回收点26个,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34.2公里,完成电网改造70余处,新建饮水工程16处115.7公里管道,完成8个4G基站建设,创造了一个不给贫困找“借口”的环境。
同时,在党建促脱贫工作中,着力在教育调动、示范调动、市场带动、奖惩调动上做文章,转变贫困群众观念、激发脱贫斗志,并着力破解制度机制不完善难题,建立完善保障激励奖惩机制,为党建促脱贫构筑了护航体系,并探索建立组织部班子成员抓党建促脱贫包片督导和容错纠错等两个机制,层层传导压力。
坚持党建多点支撑,“绣”好脱贫花
该县积极推进“农民夜校”工作,实现“农民夜校”乡村全覆盖。落实5000元运维经费,建立县乡村三级师资库,编撰5大类50余种教材资料,集中培训3000余场次,“农民夜校”有效服务脱贫。
推进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54个,促进119名贫困党员年平均增收2000余元,带动1300余名群众年平均增收800余元,有效带动了脱贫。
先后开展“走基层”活动1.2万余场次,解决实际困难1600余个,发放慰问金18.1万元。兴丹集贸市场党支部为太平桥乡贫困户发放价值5万余元的物资,解决了30个贫困群众的就业岗位,“两新”党组织有效参与扶贫。
采取“一进一出”“两上两下”等方式,先后开展理论、政策、实用技术等培训270余场次,覆盖5000余人次,能力提升有效促进脱贫;成都市成华区投入1472.3万元确定帮扶项目17个,促成成华区14个街道和龙潭管委会与丹巴县15个乡镇开展“全域帮扶”结对,对口援建有效支持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