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脱贫攻坚大决战——泸定县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综述(中)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丰收的羊肚菌。

◎本网记者 袁飞 泸定县委宣传部 文/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高度,聚合了全县上下、社会各界的磅礴之力。

牢记使命 凝聚共识

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吹响后,泸定县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摘帽作为“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机遇”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思想理念上统一认识,在政策措施上统一要求,在资源力量上统一调配,在执行落实上统一标准,把脱贫“摘帽”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改善全县民生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村干部的重大机遇和举措,确立了“135”总体工作思路,提出在全州“率先脱贫、率先小康”总体目标,以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三有”为首要任务,精准发力、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首战首胜的阶段性成果。

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县扶贫大军中,各级党员干部被誉为“战狼”。这个团队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攻坚克难,冲锋在前。任务最重的乡,书记县长亲自挂;问题最多的村,县级干部亲自包;难度最大的户,县级干部亲自帮。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高规格大阵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成员,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全县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密集调度、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向“贫困山头”发起全面总攻。全县3000余名干部沉下一线、走村入户,结穷亲、帮穷困、拔穷根,145个村(社区)和所有贫困户实现驻村和结对帮扶全覆盖。

采取县校合作、对口援建、聘请顾问方式,设立专家咨询组,提供政策研究和理论指导。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责任到人”原则,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参与、整体联动,层层签订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形成责任清、任务明、指挥畅、合力足的统一工作的“三级”联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实行了县、乡、村三级会商机制,县每月召开会商会,乡镇每半月召开会商会,村每周召开会商会,及时发现问题,会商研判,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了定期听取汇报、定期研究部署、定期统筹调度、定期督促落实和定期考核评价“五定”机制。实行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双帮扶责任单位机制,明确党建、项目、资金、宣传等责任。以帮扶成效为导向,组织开展众评“第一书记”工作,倒逼“第一书记”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对“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实行严格年度考核评优。鲜明用人导向,提拔重用优秀“第一书记”9名,实行“第一书记”向县级联系领导、帮扶单位、专项部门报告单制度,通过绿色通道措施,加快脱贫攻坚过程中问题解决。

脱贫攻坚是天大的事,脱贫攻坚要使天大的力,脱贫攻坚要尽天大的责。

走进泸定田间沃野,人们看到的是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心连心,情同手足,共商脱贫大计,用火热的心融化着贫困的坚冰。

按照“户有卡、村立薄、乡造册、县归档”的四级管理网络,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确分解到“五个一批”分年度实施任务中,编制了《泸定县纳入“五个一批”减贫人口计划表》,确保了措施帮扶精准。

同时,突出问题导向,按照“脱贫标准”和“缺啥补啥”原则,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完善《十个专项扶贫方案》《贫困村精准扶贫规划》《贫困户精准脱贫计划》确保了摘帽退出精准。

广大扶贫干部凭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对44个贫困村10493名贫困人口耐心抚慰,精心滴灌,扑下身子,帮助拔掉穷根。

实干、苦干、拼命干,巧干、精干、用心干。在这次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一支浩荡的精准扶贫大军日夜奋战在2165.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火热的心融化着贫困的坚冰。望着奔走在田间地头、被晒得黝黑的帮扶干部,群众感激地说:“党的好作风真的又回来了!”

陈朝贵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他生前任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干部10年来,他撂下自家生意,带领村民修路、引水、改造危房、种果树……去年11月12日,在帮助贫困户运送建材时不幸遭遇车祸,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2018年4月,泸定县委追授陈朝贵为优秀共产党员。

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贫困村优秀第一书记”的万志峰,是泸定县得妥镇党委副书记、天池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天池山村是得妥镇唯一一个彝族聚居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访遍全村群众,深挖贫困根源,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完成10.05公里通村路通畅及硬化工程;完成26户群众农网改造;完成了移动4G网络及光纤入村工程;开展文化室、卫生室、会议室等多功能活动室的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基层阵地建设及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建成50亩优质乌梅种植基地;完成蔬菜种植60亩;动员贫困户修建改善养殖圈舍480平米;完成核桃低改300亩,新建核桃、花椒100亩。2017年,天池山村被命名为省级“四好村”。

……

他们只是许许多多帮扶干部的典型。

在泸定,遍布全县44个贫困村的帮扶干部都是这样,一颗心掰成两半,一半奋力向上,在看似铁板一块的贫穷中寻找出路;一半静水深流,把难以表达的柔情藏在心底。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不仅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行动力,更激发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与人民群众的那股亲劲、工作中的那股拼劲、面对困难时的那股韧劲又回来了,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挽手,一起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大步向前!

富民产业 支撑脱贫

贫困户要脱贫,产业是支撑,脱贫致富,全靠产业支柱;扶贫帮困,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泸定县委、县政府坚持围绕脱贫找“思路”,围绕产业找“门路”,围绕增收找“出路”,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全面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过挖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强农优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源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向群众“输血”变为帮群众“造血”,把“帮困难”变为“促发展”,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在甘孜州“率先脱贫、率先小康”,打造泸定经济升级版。构建起“乡乡有项目、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泸定县145个行政村中,高半山村就有78个,占总数的63%,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县情“阶段性特征”,针对9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半山的实际,直面问题、超前谋划,科学编制了《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高半山扶贫攻坚”“交通三年攻坚” “水电惠民两年行动”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以“三个五万亩”提质增效工程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两个基地”建设内容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率先打响“高半山扶贫攻坚战”,持续把高半山扶贫攻坚作为县委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全县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水平得到提升,为决战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产业扶贫资金的精准引领作用,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特色产业上紧抓泸定区域特色、“小杂”优势,以“绿色、无公害、原生态、纯自然”“四张名片”为载体,建成了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2.33万亩,建成了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实施农特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0个,培育出杵坭“红樱桃”、黄草坪“雪域野农”苹果、冷碛“幸福仙桃”、德威无公害蔬菜等本土品牌24个,打造了二郎山吉祥农场、盛煌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大户20家,初步形成“乡乡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脱贫巩固”,落实资金240余万元,支持2014至2017年贫困户发展个体种植和小家禽养殖产业,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健全完善一整套产业扶贫机制,融合三产全力打好产业脱贫这场硬仗。

在工业产业上,强化招商引资与工农融合发展,初步建成康东农特产品加工、康泸产业集中发展“两个园区”,引进永安兴魔芋开发等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发展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户扩大产业经营,提升了农产品商品价值,实现了部分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建成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搭建州、县、乡三级联网平台,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在旅游产业上,紧紧抓住甘孜州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探索“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模式,形成全域旅游扶贫新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刺激带动作用,深挖“红+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实体+旅游”“互联网+旅游”,打造“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成功举办7届“红樱桃节”,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

脱贫攻坚大决战,不能只靠单兵作战,必须统筹各方力量,才能凝聚广泛合力。扶贫攻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整体联动、统筹发力,组合用拳、超常用力,才能确保如期脱贫奔康、全面小康。泸定县通过积极争取广东省江门市、省委台办、民建省委等地方部门对口帮扶力量,实施得妥乡金光村旅游新村、加郡乡海子村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与省内对口帮扶蒲江县达成“蒲江·泸定互补型、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制定了“1+9”对口帮扶方案,落实帮扶资金400万元。同时,在招商引资、区域合作等方面深度合作,成功引进成都三千米甜蜂业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村养殖“贡嘎中蜂”,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 上一篇:新龙农牧民喜别“看病难”
  • 下一篇:巴塘垃圾填埋场环保隐患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