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脱贫攻坚中的新龙实践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13日

农业园区一派生机。

驻村干部正在帮贫困户建房。

新龙,古称瞻对。瞻对在藏语里是“铁疙瘩”的意思。贫穷一直犹如一块“铁疙瘩”,坚硬顽固地留存在新龙大地。

下足功夫、攻城拔寨、此消彼长,贫穷这千百年的顽疾在5.1万新龙人的强大攻势下,就如著名作家阿来在《瞻对》的注脚——成为“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决战脱贫攻坚的新龙实践,比小说更生动、比历史更传神,一部时代诗篇注定成为藏地传奇。

◎谢臣仁 本报记者 田杰 文/图

移民搬迁挪“穷窝”

地处高山峡谷中的新龙,既无区位优势,更无优势产业可言。产业发展的举步维艰,曾让深陷贫困中的新龙人一筹莫展。然而,不甘示弱的新龙人在州委产业富民的大潮中,精心谋划,精准定位,“一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思路呼之即出,“一园一场三基地”的产业布局随之落地生根。

6月10日中午,在距县城37公里的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控化温室大棚地内,豇豆、海椒、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长势喜人。烈日下,正与7名工人一道挥汗劳作的园区负责人鄢树权笑容满面地说:“这个园区是宜宾市对口援助新龙打造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别看面积只有120亩,但‘种养加’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园区即将成为全县城镇居民名符其实的‘菜篮子’、‘肉篮子’及休闲观光旅游的农业景点。”

陪同采访的县农牧局总农艺师马春芳告诉记者,园区内年产各类蔬菜23万公斤,出栏藏猪1000余头、藏鸡3000余只,再加上餐馆、超市、电商平台等的收入,年总产值突破了500万元;通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13650亩,总产值达2440万元,每亩为农户增收800多元。最典型的是博美乡德麦巴村,去年200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出产红心马铃薯9万公斤,销售收入达6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900余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园区采取“专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经营方式,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目前周边10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将50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到园区建设中,每个贫困村年终可保底分红为8.5万元;园区每年培训新型农牧民1500余人次,引领带动县域5个乡12个贫困村形成以县城区域为特色蔬菜、藏猪和藏鸡的新型产业圈。同时,园区为周边5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每人每天120元的务工收入,特别是在务工中学到的种植技术,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双丰收”。

当然,“一园”不仅仅只是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打造农旅融合体为目标,以麻日乡巴河、麦坝、得坝三个村为依托的措卡农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向前推进;“一场”,就是通过创新经营机制、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股权量化等方式,在拉日马镇扎宗村新建改建两个牦牛养殖集体牧场,形成年饲养牦牛800头的养殖规模;“三基地”,就是在大盖镇尺措村、大盖村建成1000亩春油菜种植基地,在绕鲁乡相堆村建成300亩优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子拖西乡建成10万袋吊栽木耳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实施退出村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2万亩,新建或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个,力争年出栏各类畜禽4.575万头(只)……如今,以特色产业培育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正在新龙风风火火地展开,“一园一场三基地”正联袂上演了新龙产业发展大戏。

产业富民拔“穷根”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只有深入新龙县呷拉西乡益西村野猪组这样的地方,才能体会它到底有多硬!这就如同把不同维度的人和生活提上同一维度,难度很大,但它确实是真实发生。

11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徒步行走至呷拉西乡政府上前方300米左右时,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在一幢主体工程完工的房前动作迟缓地往屋里推运砂石。在记者的几番询问之后,他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从然布山上搬下的。因为住在山上太穷了,两个孩子要上学,所以我主动申请搬下来。幸好国家政策好,不然,这辈子休想住上这么向阳的新房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时,移民搬迁就成了最好选择。这个行动迟缓的中年男子名叫洛绒,今年48岁。他眼前的这幢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单层房子,尽管室内地面还没灌注水泥,房内还没装修,但他对即将入住新房的那份喜悦一览无余:“你看,这房子的前面是河、后面是山,太阳一出来就能照着,住起来肯定舒服;这三间房子就有四个大窗户,光线照得进来,里面肯定亮堂;这一进门就是客厅,两边各有一套大大的房间,装修好后只要把家具家电一摆上,肯定漂亮;……”正当他说得津津有味时,乡上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干部马煜和包村干部郑刚突然出现了他的眼前,他满是感激地说:“其实,我知道你们都很忙,用不着隔三差五过来帮我,我保证十天之内就把地面填平。况且再过几天,我爱人就从山上挖虫草回来了。有她打下手,两个月内我们一家人肯定就能住进新房子啦!”

当记者问他住在山上的情形时,他沉默片刻之后说道:“我家是村上最困难的一户,家里虽有5亩地,但由于山上海拔高、土质不好,种庄稼收成特别差,经济收入就靠我爱人每年挖虫草挣七八千,国家各种补贴每年能领三四千,一家人开支下来后也就剩不了几块钱,穷在山上的日子确实让我过伤了。”

说话间,他突然“口无遮拦”地畅想起了自己的未来:“搬下来后,我可以到附近工地上找点零工干,只要人不懒,每年挣一两万不成问题;我爱人除了打扫村里卫生外,还可以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毕竟打扫卫生政府每年还要给3600元,再加上挖虫草的钱和各种补贴钱,恐怕也有一万五六;……反正能多挣一点是一点,不能老是靠政府,不然就会真的被人看不起……”

其实,建档贫困户洛绒的故事,仅仅是新龙县近年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去年该县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511.79万元,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口233户1023人;今年10月底前,全县458户214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也将欢天喜地乔迁新居。

采访中,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新龙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精准识别、公开透明,统筹谋划、加力实施’的工作思路,强化资金管理,注重安全保障,规范内业资料,培育扶贫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

就业扶贫铲“穷路”

“兄弟,帮我看看,我摩托车打不起火了。”6月12日一大早,各古乡亚所村民格翁推着摩托车找到正在与记者交谈的“修车师傅”尼玛批错。

试电启动,打不着;看化油器,没问题。尼玛批错盯着迈数表琢磨一会,动手调整起怠速,调整好后,一打火,发动机转起来。格翁伸出大拇指:“厉害哟,兄弟!”

“看来,参加培训好处大哟,下次我也好好去学学。” 格翁所说的培训,是今年4月新龙县人才交流和就业局在亚所村举办的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当时有52名村民参加。“上次你就该去学,你想我们都在骑摩托,自己能修理,就可以不去花钱,说不定还可以开铺子挣钱。” 尼玛批错一席话让格翁频频点头。

沙堆乡科查村贫困户克呷学会了摩托车维修技术,把修理铺子开到了甘孜县城,最多时铺子里还请了3个帮工。“技术培训让我脱了贫,现在每天至少能挣两百元,最多的时候有四五百。”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克呷满心喜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月11日,一名精干的女子穿梭于县城“好又多超市”,为消费者进行导购。这名女子是绕鲁乡布日村贫困户白玛翁姆,她在超市工作每月有3000元工资,还有多劳多得的绩效奖,她很感谢县人才交流和就业局的培训和推荐。

拿到缝纫技术培训证的贫困户充翁巴姆更是激动开怀:“有了技能,我心里就更踏实了。脱贫,是国家在帮我;致富,还得靠自己的双手。”

据县人才交流和就业局长马良向介绍,新龙县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通过上门入户走访、电话短信联系等方式开展实名登记,动态掌握了劳动年龄段内贫困人员的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和培训需求。仅去年就对不同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摩托车维修、缝纫技术、木匠工艺、唐卡绘画、家政服务等培训15场次,培训人数达673余人次,其中贫困户占比高达75%。

“我们现在已经与宜宾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达成‘一帮一’协议,8月份将送30名人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名)到宜宾参加特色旅游服务培训。”县人社局长李云贵表示,技能培训将向更高层次“进发”,通过培训促进就业。

培训促进就业,开发专项扶贫公益性岗位同样也能促进就业。6月10日,色威乡色威村生态护林员格呷说起眼下这份工作显得格外激动:“我每月要巡山15次,一是防火,二是防止有人乱砍乱伐。巡山虽苦,但每月有450元收入,我一定要好好干!”

目前,新龙县已开发设立村级灾害监测员、村级草场维护员、村级森林资源管理员、通村公路养护员、村级环卫保洁员等8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627人,实现了有条件的贫困户“1户1人1技能1就业”全覆盖。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眼下,豪迈挺进在脱贫奔康征程中的新龙人,正以奋斗的姿态攻坚决战,并将“摘帽”的时间锁定在了公元2019年。


  • 上一篇:理塘牧民撒播草种改善生态
  • 下一篇:雅江县未雨绸缪备战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