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白玉县产业发展“粉墨登场”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唱响富民奋进曲

巴垭村驻村工作组和群众一起种大蒜。

    617日下午,记者在白玉县赠科乡定布村采访时,正巧碰见十来位村民在有机高产农业示范基地的大蒜地里除草。烈日下,看到这一株株蒜苗因缺水而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时,村民心里特别着急。村支书布绒在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兴奋地说:“灌溉用水很快就有着落了,我们的蒜苗就不会再‘受罪’了!”听罢喜讯,村民们乐得开怀大笑起来。

    其实,产业发展让村民们开怀大笑的不仅仅是定布村。近年来,白玉县针对产业发展突出存在的“散小质弱”窘境,精心谋划,精准定位,连片聚集打造“两轴四片七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呼之即出,伴随着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务实推进中的落地生根,白玉县产业发展的精彩大戏由此“粉墨登场”。

   土地在流转中

   “苏醒”

    距白玉县赠科乡政府3.8公里的定布村,虽在2016年已“退出”了贫困村行列,但因缺乏产业支撑,村民增收致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县、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实地调研后,决定利用该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光热条件,着力打造有机高产农业示范基地。这正如州政府副州长、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所说:“只有将土地趋于集中、生产要素优化集中、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才能叫醒沉睡的土地,进而实现人、地两活。”

    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前提,标准化生产是关键,机械化作业是保障。然而,如何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采访中,定布村第一书记喻朋告诉记者:“拥有41207人的定布村,人均耕地5亩多。虽然土地平整、面积宽广,但耕作方式简单原始,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亩产100多公斤的青稞、500来公斤的洋芋,除了种子、人工成本和自己消费外,几乎卖不了几块钱;既没有虫草可挖,也没有菌子可捡,有青壮年的家庭可通过打工增收一点收入,而没有劳动的家庭只好眼睁睁地盯着政府的各种补贴过日子,更可怕的是前些年村里居然还出现了外出乞讨为重维生的现象。今年4月,随着龙头企业的引入、村合作社的组建,特别每亩土地500元流转金的足额兑现,500亩土地很快成功流转。紧接着,110亩良种青稞、120亩中药材、120紫皮马铃薯、40亩大蒜、30亩油菜、72亩蔬菜、8亩菊花的产业发展规划,不仅从纸上落到具体的地块,而且平整土地、播种、除草、施肥等一系列用工给村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据初步估计,今年布定村民可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这至少是之前单个农户经营土地收益的5倍。”

   “我家有四口人、11亩耕地,过去忙一年,满打满算净挣不到3000元;现在把11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后,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几倍,这比自己单独种划算多啦!” 正在大蒜地里除草的定布村民曲珍欣喜若狂地说。

    曲珍的欣喜绝非无中生有:“我家土地不少,但从来都是撒播之后就了事,收成好坏全靠天。风调雨顺的年分还多少有一点收成,一旦遇到天干,恐怕连种子都收不够。家里有老公有小,既无法外出打工,地里又挣不到钱,副业基本上没有,一家人的开支就全靠国家给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尽管平常很节约,但日子还是过得很苦。我老公前些年还偷偷外出去乞讨,但由于自己身强体壮,哪个愿意施舍?乞讨几个月之后又灰溜溜地回来了。今年我把11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情况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合作社平整土地,我老公开拖拉机干了5天,挣了2500元;从5月份播种开始,我在合作社干了26天,挣了2600元。我估计,今年光是我一个人,就能从合作社挣到上万元;不种土地后,我老公开拖拉机到工地上拖砂石,起码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况且,我在村里打工,每天干8个小时,既能挣到钱,也能照顾老小,还能学到技术。这样的好事,确实连做梦都想不到。”曲珍的这番感慨,引得众多村民的呼应,“是啊,我们现在既当‘地主’又当工人,这种几全齐美的方式,让我们想不富都很难!”

   黑山羊成了

   喜洋洋

   610日上午,在距离县城约73公里的白玉黑山羊灯龙保种繁育基地,五名身着“白大褂”的人正围着一只刚宰杀后的黑山羊忙得团团转:有的量四肢,有的在测血液,有的在查内脏,有的在分析肉,有的在记录。记者上前打听后才知道,他们忙碌的并不是为了一饱口福,而是为黑山羊的选育、保种繁殖及后期上市而精心科研。在这五名忙碌者之中,年龄最长者正是我国著名山羊专家、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汪汪水平教授,其余四人则是他的学生。

    素有白玉县最偏远、最落后、最贫穷的灯龙乡,在产业发展中既没有丝毫懈怠,更没有一味跟风,而是在对乡情的准确把握中另辟蹊径,一条黑山羊产业发展之路,让白玉黑山羊变成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的“喜洋洋”。

    据灯龙乡政府乡长降初泽郎介绍,白玉黑山羊是该县唯一列入国家遗传资源名录的地方山羊品种,目前县境内纯种黑山羊数量不足1万只,且面临灭种威胁。为有效保护这一地方特有物种,汪教授率领专家团队在多次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去年初,白玉黑山羊灯龙保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顺利落地灯龙乡康通村。目前投资32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4个标准化羊舍,圈养黑山羊437只;投资810万元的二期工程年内将投入使用。届时,年出栏2000只左右的高品质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将采取“种、养、加、旅”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田园综合体,进而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肉羊产业发展格局,真正 让白玉黑山羊成为全乡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致富产业。

    记者在基地右下方的一个羊舍参观时,突然看到一名当地妇女正在给养殖员递草喂羊,两人忙得不可开交,羊儿吃得津津有味。待她忙完之后,记者便与她拉起了家常,没想到她居然能用汉语进行交流。

   “我叫向巴志玛,今年28岁,是康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四口人。我上个月才到基地打工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向养殖员递草料、打扫羊舍内外卫生,每天工作8小时,干一天挣150元。工作轻松不说,工资也很不错,中午还管饭。廖场长告诉我说,‘只要你勤快能干,就会一直在这里干。’听到场长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实话,我家种一年地的收入都挣不到4500元。况且,我还能从养殖员那里学到技术,以后一旦基地要我们领养小羊,那我挣的钱自然就比人家多了。因此,我一定要在这里好好干!”始终面带笑容的向巴志玛说起眼前的一切可谓是心花怒放,“我的汉语是在这里学会的!我家种3亩燕麦草,也是基地的管理员指导我种的!燕麦草一年割两次,每次能割一万斤左右,按照每斤二角五计算,一年又能多挣5000元!……”

    其实,在这个基地中,像向巴志玛一样心花怒放的村民还有15名,同样的工种、相同的报酬,让她们收获着满心的喜悦与幸福。

    采访中,基地养殖场长廖安伟言简意赅地说:“基地增容、养殖场扩规,必然带来用工人数增加、草料需求增多、种草面积增长;必然带来销售增量、企业增收、合作社增效、农牧民增利。这种朴素的养殖‘辩证法’与经营‘经济学’,目前已被周边村广大农牧民群众普遍接受。因而积极性高、参与性强、增收效果好。”

    ……

    产业落地,幸福花开。如今,在白玉县,产业发展的“两轴”转动,“转”出了特色农副产品培育与种植新格局;产业布局的“四片”相连,“连”出了全县17个乡镇产业发展新希望;产业辐射的“七基地”建设,“建”出了白玉富民产业新作为。

    “点”、“线”、“面”的并驾齐驱,农、林、牧、旅的相提并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同频共振,让盛德白玉在脱贫奔康的征程中,豪情满怀地唱响了产业富民的奋进乐章。

    ◎谢臣仁 杨娟 本报记者 田杰 /


  • 上一篇:决战地球之巅
  • 下一篇:没有了